能征服人心的,永远不是聪明,而是善良;能感动人心的,永远不是语言,而是行动;能打动人心的,永远不是表白,而是作为。

当您觉得身边的人越来越好了,那是因为自己越来越优秀了;当您觉的身边的人不好了,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做的不好了。

我们不需要去改变这个世界,只需要转变一下自己的心态就好了。每个人都有梦想, 或小或大、或远或近。 无论结果如何, 我们都应该给它一个绽放的机会。


想得到别人的喜爱,首先就得让别人快乐;想得到别人的尊重,首先就得尊重别人。在这个世界上,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很远,其实很近,看似很近,也有可能永远无法接近,但是无论什么时候,一个能给别人快乐的人,自己一定会收获快乐,一个能让别人开心的人,自己也一定会很开心。付出与收获,给予与回报,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,关键是我们一定不要吝惜付出,不要否定对方,而是先认可对方。

年复一年你看破了多少,看破这个,又被那个迷惑;日复一日你放下了多少,放下这个,又抓那个;千方百计你得到了多少,得到这个、失去那个;精打细算你失去了多少,这边失去,那边回来;求而不得生烦恼,斤斤计较结恶缘,贪心不灭造恶业,人生在世你能享受多少?临命终时你能带走什么?凡事应该努力,努力并不仅仅是为了成功,而是为了事后不后悔。

如果我们真的学会了迅速关闭六根,能量就会很快具足,有任何疑惑,在我们内心都会找到答案,不存在身体的能量不够用,或者整体犯困,没有力气。

人体就像一块电池,嘴巴在漏,眼睛也在漏,耳朵也在漏,鼻子也在漏,意识也在漏……六根都在漏。现在你把这六道门关闭了,体内的能量就是全然的,整体的。

既然不漏了,能量到哪里去了呢?能量是流动的,它会向我们的中心聚拢。这个中心是什么呢?

说是心也好,自性也好,或者民间说的魂魄也好,总之,这个能量是不会静止的,它会流向属于它的核心,去它该去的地方。

会诗会歌的人,内心是有节奏的,日常生活中懂得“轻重缓急”,否则就是不懂变化。

人生三把钥匙:接受,改变,离开;不能接受那就改变,不能改变那就离开。少问别人为什么,多问自己凭什么。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的,有的人对你好,是因为你对他好;有的人对你不好,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对他好。

无论什么时候、什么样的心情,别指望大家都懂你,人要学会换位思考。人的一生都是自己一手调制的,坏事来了坦然,好事来了淡然,不好不坏顺其自然!人与人之间多一些理解,多一些包容,多一些忍让,结果大家都释怀了!

你我若没有关联,我何必对你说真话伤害你?人生匆匆,最难得的就是遇到一个挚友,敢听真话的人需要勇气,敢说真话的人更需要魄力。真正在乎你的人,才愿费尽口舌,纵使会受到冷眼,也毫不犹豫去真诚劝告你,忠言逆耳但却句句发自肺腑。

最可怜的人是无知加愚蠢,既不认识自己,也不认识别人,纵使跟附和自己的人做朋友,从来不敢听反对意见。毁掉一个人,最好的方法就是由着你,顺着你,附和你。那些愿意对你发脾气的人,愿意指出你缺点的人,他才是你生命中的贵人。

他不愿意看你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,总会在关键时刻一语点醒迷失人。没有人是必须有义务去真心实意对待一个人,若不是怀揣一颗为你好的心,怎么敢于去做一个“恶人”让你自醒呢?

如果你遇上这样一个“恶人”,是你祖上积德,你才有这个福。

再丑也要谈恋爱,谈到世界充满爱;再蠢也要学智慧,学到人人有智慧;再懒也要装勤劳,装来装去真勤劳。

不论你多么富有、多么有权势,当生命结束之时,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这个世界上,唯有业力和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。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,这才是人生的目的。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,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,如何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。

来到我们面前的每一个人都是来考验我们的,也是来帮助我们,成就我们的。你接受了对方,在修行上就是一次大的超越。如果你把对方击败了,表面上你赢了,实际上你内在的我执上升了好几个台阶,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中毒了。但是,如果你输了,听从了对方,你的我执就破了一层,你内在的佛性就往外冲出一层。只有当你学会了感恩,你才会奉献。只有在奉献的当下,你内在的力量才会冲出来。

一个人如果真的想修行,不要看别人,只看自己。把自己的身心打开,别人说你什么,你都接受,不要反抗,不要为自己辩护。你敢接受,就把自己的量扩大了,这时候你就变成了一个大的容器。你有了这个大容器,就能得到宇宙的力量,而不只是某个明师的力量。你得到了宇宙的力量,自然就把这个明师的力量也包含进去了,把他也融入你的世界了。

当我们一个人独处,不接人,不待物,不做事的时候,往往会觉得自己很清净,有定力,有智慧,没有缺陷,是一个完美的人。一旦做事,听到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想法不吻合时,如果你心细,在这个当下你会发现自己的我执和种种成见都会跑出来。可是很少有人能在这一刹那发现自己,都是听到不同的意见时,就在对方身上找问题,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。

古人说:“国不泰,民何以安身?”我们要想安身立命,发挥自己的才学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首先国家要太平,社会要安宁,我们要身处太平盛世。国家太平、社会安宁是每一个众生、每一个人的责任。所以我们东华家风的第一条就是信教先爱国。

我经常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:银行的会计、出纳在数钱的时候,都是高度集中,他们平时就养成了随时能高度集中的习惯。掌握了这种技巧,有了这种记忆和惯性之后,一旦把这股力量转过来参禅、打坐,他们的思想也会如同数钱时一样高度集中。力量只有一种,不存在世间法和出世间法。你把这个力量用到任何一个地方,都会有成就。问题是你是否驾驭得了这种力量?在这里住得久的人都知道我讲过训练专注力的方法:晚上打坐时,把灯关掉,点上一支香,眼睛一直盯着这支香,每天晚上观一支香,一个月下来,你的杂念自然会减少许多。


祖师讲过,如果一个修行人真的证得了平等心,不仅白天不会执著善恶是非,晚上梦境中也不会执著、停留在善恶是非上。因为凡是出现的,都该出现;凡是存在的,都该存在。对于圣人而言,没有什么应该存在,也没有什么不应该存在。只要它存在,就有它存在的价值,只看我们能否发现。就像我们通常认为毒药是不能吃的,但对于某些疾病来说,就需要这味药,它的毒性就是它的作用,就是它的价值所在。

心不静,你内在的磁场苏醒不了。它打不开,出不去,外面的又进不来。只有当一个人在身心和谐、统一放松的状态下,内在的磁场才可以苏醒、打开、出去,外面的才可以进来,内外合二为一。 静心的目的是为了让你把心打开。我们可以用关心来比喻,把心给关起来,关心的目的是为了把心的门给打开。收是为了放,收是为了开,当你能够开的时候,就能够收了。能开就能收,能收就能够开。

有一种人,你看他从不诵经、打坐,也不拜佛,但他借助做事达到了一心一意对一境。这与一心一意地诵经、拜佛毫无区别。所以祖师们讲行、住、坐、卧都可以修禅,都是禅,都在禅。这是三个层次。

当内心觉照生起,外界事物即明晰可见。见了之后无所见,觉了之后无所觉,为了之后无所为。此时的心是那么的宁静、安详,那么的柔软、通透,那么的平和、自然。

杂念产生时,不要跟着它跑,也不要赶它走。如果能做到,当下你的心就是“了了分明”的状态。能这样用功,就是真正的用功,这就是无上大法。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,修起来很难。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入手,都必须经历这一步,否则无法成就。

好多修行人都觉得自己笨,实际上在修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笨,没有天生的修行人。只不过有的人修学得早一些,有的修学得晚一些;有的肯用功,有的不肯用功;有的会用功,有的不会用功。无论哪一类人,修学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,都会有从量到质的变化。

禅坐中,当身体疼痛时,我们的心才会安住在身体的疼痛上,昏沉才会被赶跑,散乱才会停止,欲望才会消失。但是,当身体稍感舒适时,昏沉、散乱、欲望又会再次出现。因此,在修禅初期,疼痛反而有助于提升坐禅的觉知与定力。

修道者不刻意去改变别人,也不刻意改变自己,只是时刻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不能忘世,难以修道;不能忘身,难以入道;不能忘心,难以得道。今天出世,是为了明天更好、更积极地入世。

失去觉照的人,就是失去自我的人,就是无明的人。唯有保持觉照,无明才会消失,轮回才会停止。

烦恼是心魔的显现,是考验我们的定力,辅助我们成长的。烦恼让弱者更弱,强者更强。

用智慧,为人简单;用知识,处事复杂。位高打动小人心,德高赢得君子意。

道是自己修才悟,饭是自己吃才饱,事是自己做才成,人是以心交才得其心。

有“我”存在,才会孤独,才会迷茫,才会痛苦,才会贫穷,才会与万物格格不入。只有放下自我,才能回归真正的家园,心花才会怒放,你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。

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拥有,甚至连身体也是百年一瞬间,更别说功名利禄了。我们经历的一切,只是开启内在宝藏的钥匙,而非宝藏。

只要知足,人生就会圆满。拥有并非真有,无有才真有。欲望是无尽的,满足是无限的。谦让保持和谐,自知才立于不败。

人在人上,切莫自负,人在人下,切莫自卑。粗心大意者难得人信,谨小慎微者难以信人。

真理是用来体验的,不是用来相信的。倘若只是相信真理,而不是臣服于真理,践行真理,那是迷信,而非智信。

再大的业力,抵不过清净的愿力;再大的无明,抵不过觉知与观照。

见事便见心,事通即心通。因事毁人,因事成人。弃人即弃事,弃事即弃心。

我慢不除,明师不遇。百千法门,皆归一心。森罗万象,不住即无。善缘恶缘,咸属心造。

人生的享受是安居,是静默,是独处,是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,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生命中的贵人看似不期而遇,实则有言在先,可遇不可求,来时用心珍惜,去时无需留恋。

生活即是佛法,人情世故、待人接物都是佛法。佛法修于红尘,用于红尘。

选择的空间越多,越容易迷失自己。放下的越多,身心越清净。

头脑接受负面信息的暗示,就会封闭正面的能量。唯有空掉头脑,无思无想无期待时,才能唤醒自性的正能量,才能与宇宙的力量融为一体。

种什么种子,结什么果;起什么念头,落什么因。因果循环丝毫不差。


万法归心明佛性,行深般若度有情。禅定见道不得道,唯生悲心见佛心。

贪财的人永远贫穷,贪贵的人永远奴颜。唯有知足、放下、感恩,才会拥有圆满的人生。

把吃亏留给自己是福,推给别人是祸。抱怨的人是没有看清因果的人,开悟的人凡事都会感恩。


人活着是为了承担一份责任,有责任才能进入人生角色,有角色,人生才有定位,有定位才不会错位。

人活着是为了承担一份责任,有责任才能进入人生角色,有角色,人生才有定位,有定位才不会错位。

民为国之本,亦为事之本,为人处世应当以人为本,唯有心怀普世价值观才能立足于社会。

内心的欲望不除,才导致一个人四分五裂、与万物分离。唯有让欲望消失,才能与万物融合。

让你敬者,能使你谦卑;让你畏者,能使你警觉。一个无所敬畏的人,不可能成事成功。

做人做事要有自知之明。做人在过程,做事在结果。做人应如羊,做事应如狼。

做人要忠要义要勤劳,做事有始有终有交待。

身体是我们向死神发愿要修学佛法、利益众生而暂借的工具,要用有限的身体证悟不生不灭的本体,把身体的作用发挥到极限。若不发挥工具的作用,死神将把工具收回,不再交与你。

伴侣并非仅限于夫妻与情人的关系,而是知道彼此有缺点,仍不嫌不弃;伴侣不一定有共同爱好,而是患难时能守望相助,不离不弃。伴侣是岁月沉淀出的一份默契、理解与宽容。

一个卓越的领导,首先是一个智者;要成为一个智者,首先要成为一个开明者;否则,就是一个无知的独裁者。

佛与凡夫的差别在于是否发心。唯有发菩提心,奉献自我,才能实现理想,体现价值。若不发菩提心,纵然饱学博闻,才智过人,也不堪大用。

唯有找到自性,参与它,才能融入它。它的功用无穷,能让你更智慧、更成熟。它是你生命的源头与总持。

菩提自性与万物同体,不为万物所染,修与不修皆俱万法,但能起用,莫作别想。心生万物生,心息万事休。物我一如,万物同体。若欲心无形,只在一念中。

生活即是佛法,人情世故、待人接物皆是佛法。佛法修于红尘,用于红尘。

没有明心,皆是盲修;没有见性,皆是瞎炼。明心的人即是“开眼”的人,见性的人才是修炼的人。

明心为因,见性是果;见性为因,入道是果;入道为因,无我是果;无我为因,得道是果。

发宏愿,起悲心,满行愿,才能改变因果和命运。神通抵不过业力,业力抵不过愿力,愿力抵不过悲心。

知识能改变命运,转变观念更能改变命运,终极改变命运的方法是顺其自然而不逾矩。

不懂道,何以修道?无德,何以得道?无见地,何以指导行动?无行动,何以实现愿景?

一个人之所以有魄力,是因为有生理的能量为基础,再加上心理能量的辅助。

一个人想长寿、想修道,生理与心理都要健康。无论想“开悟成佛”,还是想“得道成仙”,前提条件必须中脉畅通。

心不离佛,佛不离心,念念相续,心佛相依,妄念何处生?西方在吾心中,吾心在西方。

人生的享受是安居,是静默,是独处,是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,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万物是本来面目的显现,修习禅定从专注开始。专注、觉知,就能感受心与万物同体。

所有宗教的用功方法,都是教你如何把头脑专注于一点,进一歩放下头脑,空掉头脑,进入灵性的世界。

有为是为了无为。有为是路,无为是道;有为是法,无为是佛。

得道者是道,是佛的化身,是宇宙的力量。众生爱得道者就是爱道,追随得道者就是追随道,只是众生不知“道”而已,知“道”者必得道。

想了解明师,必须成为明师;想了解佛陀,必须成为佛陀。只有你伟大了,才能认识伟大的人和伟大的事。

“悟”并非“证”。开悟之后,仍在三界之内,六道之中,三毒仍未除。证悟之后,才能超越三界六道。

见地明,信心足,方法对,愿可成。

道的体是修心,道的相是做人,道的用是做事。

安心工作,诚实做人,守本位,听招呼,存善心,做善事,既是做人根本,也是修行方式。

内心处于深沉宁静的状态,才会获得宇宙整体的力量,才会绽放出道的光芒。唯有融入整体,才能不生不灭。

佛性天成,不假修持,但除恶习,向善背恶,善根生发,入如来地,是名大道。常住真心,起大妙用。

不能忘世,难以修道;不能忘身,难以入道;不能忘心,难以得道。今天出世,是为了明天更好更积极地入世。

放下即解脱,无我即升华,付出即心量,贪婪即我执。量大,福大,造化大。

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因果,凡夫受因果支配,圣人可以支配因果,凡圣皆由心造。

一个不信他人、不信社会的人,其心是极端的,其人是孤独的。人离不开社会,更离不开朋友。

问问自己:我是一个凡事求精、求完美的人,还是一个马虎应付的人?这一生我做了几件令自己满意、让他人赞许的事?学佛犹如做事,做事马马虎虎,学佛也会不了了之。

修行并非控制自己的头脑,头脑是自由的,不应该在头脑上下功夫,要启动另外一套系统——自性的力量,才能让头脑带着觉知自由地飞翔。

如果你受益于佛法,报答佛恩唯一的方式便是传播佛法,让众生受益于佛法而得到心灵上的解脱。

心中毫无牵挂,一无所有时,得到的是整个世界,乃至整个宇宙;心中装满欲望,执著于心外之物时,即是身心被困之时。要解脱,要自在,只要放下欲望和执著的心。

错误和挫折是我们成长历程中不可缺少的功课,但我们不能总上同样的功课。修炼也是如此,不经一番寒彻骨,哪得梅花扑鼻香!

身为佛子,不是接受众生的服侍,而是服侍众生。佛子应有的品质是:常住真心,慈悲喜舍,自觉觉他。

最大的功德和福报是明心见性,是开悟成佛。最大的犯戒是无明。

轮回涅槃,皆在自心。由悟而修乃解悟,由修而悟乃证悟。俗习断尽,自融佛道。心物相应,无事不成。

身体的形象是心灵的投射,世间万物都是心灵的营造。只有具备完整心灵的人,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,举手投足才不会离道。

身体靠饮食滋养,灵魂靠爱心成长,事业靠付出获得。

你可以什么都是,也可以什么都不是。心在佛,你就是佛;心在道,你就是道;心在金钱,你就是金钱的奴隶。

内魔生起,外魔才入侵,于是就天天生活在烦恼和痛苦之中。若能用佛法滋润自己的心灵,不仅当下受用,生生世世都会受用。

有思考就有分别,就会产生两种力量:正与邪、对与错、爱与恨、上与下。在生活中,对事物客观地认识就是觉照。在觉照中是没有二元对立的,这是修习禅定的根本。

修行途中出现沿途风光——疼痛、昏沉、散乱、疑惑及种种声色,说明正趋向目的地,这是入道的必经过程。

修任何法门都是通过作意来收摄散乱心,达到专注,而后随时随地带着警觉,保持身口意不偏离道。

归一至道,至道无二。道非两边,不存同异,了义不偏,不应单取,如是即道。

念佛者梦中亦念佛,参禅者梦中亦参禅,持咒者梦中亦持咒……未能昼夜一如,梦醒一如,岂能入道?


开悟的人是抛弃头脑,进入了生活。迷失的人是抛弃生活,进入了头脑。开悟的人回答问题只在当下,是灵性的显现。迷失的人用的是头脑,回答的是知识的范畴。

道德底线是责任心,道德圆满是无我。修道修的是心性,弘道弘的是人品。人品即佛品,佛品即人品。

精进是成就的保障,是觉照的护卫,它能把负面力量拒之门外,令正念增长,它能让深邃的禅定在你心中开花结果。

佛子行:耐得住寂寞,挺得住痛苦,挡得住诱惑,经得起折腾,受得起打击,丢得起面子,忍得住污辱,顶得住压力,扛得起责任,放得下生死,此时正是修行时。

朗朗觉照即是禅,融入万物方为定。借事明己,遇事见心。非是声色来迷我,我若无心它便休!

放下当下的拥有,才能更上一层楼。居安思危是一种远见,提起放下是一种魄力,既往不咎是一种胸怀,舍身忘我才是一种境界。

禅修的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打坐,也不在于你的念头是否频频出现,而在于你的觉照是否时刻存在。

凡夫言于口,圣人行于心。凡夫受爱欲驱使,圣人由悲心推动。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回原本清净的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
身体是我们向死神发愿要修学佛法、利益众生而暂借的工具,要用有限的身体证悟不生不灭的本体,把身体的作用发挥到极限。若不发挥工具的作用,死神将把工具收回,不再交予你。


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拥有,甚至连身体也是百年一瞬间,更别说功名利禄了。我们经历的一切,只是开启内在宝藏的钥匙,而非宝藏。

识人不要听其口若悬河,更不要看其偶尔的行为表现,只有从不经意的习惯中,微细的举止言行中,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识其“庐山真面目”。

美好的心灵来自无私的奉献,庄严的容貌来自博大的胸襟,无穷的魅力来自无尽的智慧与无限的慈悲。

身体的形象是心灵的投射,世间万物都是心灵的营造。只有具备完整心灵的人,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,认识自己,举手投足才不会离道。

如果你总认为自己很不幸,就会接二连三地招来更多的不幸;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很幸福,就会接二连三地招来更多的幸福。负面的心态无法召感正面的力量,正面的心态从不召感负面的力量。

“心”不具实体,但具实用;既无中心,亦无内外;不在时间内,不在空间外;无所在,无所不在;用之即有,舍之融法界。要见“心”么?只在用处睹风采!

空掉身心,与整体能量合二为一,当下便具有无穷的智慧、无畏的胆识、无量的悲心与无限的力量。

闻思实现不了你的愿望,只有闻思、行愿并行才能如你所愿。闻思只会让你停留在未知里,只有行愿才能让你到达已知。

生命的源头就是慈悲,

慈悲的能量是宇宙中最大的能量。

万物是本来面目的显现,修习禅定从专注开始。

专注、觉知,就能感受心与万物同体。

无论身心处于何种状态,都要持之以恒、日复一日地修炼。

方法加时间等于功夫!

宗教的慈悲与博爱是圆满的爱,是建立在无我基础上的全然的爱,是无欲无求的爱。

女性的特质是柔和、内敛、慈爱,这种特质符合道。

自古女性成就者并不少于男性,但传法之人稀有,故不为人知。


心中有地狱,无人能引你入天堂;

心中有业障,无人能代你解脱。

我慢不除,明师不遇。百千法门,皆归一心。

森罗万象,不住即无。善缘恶缘,咸属心造。


未成人,焉能成佛?学佛不仅要思考人生的起源问题——昨天,还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——今天,更要完成解脱的问题——当下。

心若不昧,道即不失。得道之人必有龙天护佑,失道之人则鬼怪乱之。不保小节,必损大节。

见到自性才是真正的财富,才是永不枯竭的宝藏,才是疗愈心灵的灵丹妙药,至此永不彷徨。

打开心性有两种途径:一个是通过禅定,随着功力的增长,你的能量越来越足,你的心力和心性、魄力和胆识逐渐被打开。

另一种途径是在平常的为人处事中,通过外在的历练来打开。

经历多了,忍受多了,你的心性自然就打开了。禅定和做事这两种途径必须结合,不可偏废。

佛子的慈悲是来自心灵深处自发的、本能的、谦卑的、奉献的、包容的、无尽的爱。

开心、愉悦、热情召感正能量,悲伤、忧愁、冷漠召感负能量。用平常心,即能与万物对话。

唯有找到它(自性),参与它,才能融入它,它是你生命的源头和总持。它的功用无穷,能让你更聪明、更智慧、更成熟(回答源头)。

我们每天都在祈祷佛菩萨,其实是每天都在乞求佛菩萨。不但拜佛,还要拜财神、官神,究竟求什么自己也不知道,这就是愚昧的人做愚昧的事!若不发菩提心,一切皆是妄想。

成就的人心中一定有一种信念、一种执著、一种自信、一种“疯子”精神。

有责任意识令人尊敬,有进取意识令人钦佩,有奉献意识令人感动。尊敬、钦佩、感动不如行动。

爱国是佛教具有的优良传统,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。只有国家太平,人们安康,才有宗教信仰的正常生活。

知识是头脑向外捕捉的信息,它远离核心,脱离本体,没有深度,只有广度。智慧是心灵的显现。智慧打开了心灵的大门,打开了终级的未知。在平凡中见道,在平常中用道。

伴侣并非仅限于夫妻之间,而是发现你身上有很多缺点,仍然愿意帮助你的那个人;伴侣是在岁月的流逝中与你一起沉淀出的一份默契、理解与宽容的那个人。

梦是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,是对头脑的慰藉。梦中的满足调整了身心的平衡,当心中无欲无求时,梦和妄想就会自动消失。

以心传心,自悟自解。佛传本体,师传祖意。悟本体,会祖意,天人师也。

烦恼断在烦恼中,智慧出在烦恼中,菩提蕴于烦恼中,福报修在烦恼中。

修道者不刻意去改变别人,也不刻意改变自己,只是时刻觉知自己的起心动念。

一个人若没有真正的信仰,不累积行善,返璞归真,无论如何打坐诵经,礼佛观想,要想达到平等无住,证悟实相,开启智慧,解脱痛苦,超越轮回,都是徒劳。

只有忍辱,才能负重;只有承受委屈,才有十全十美的结果;只有成功。才能名就。

愚昧的人容不下一切,所以才想征服一切;智者能容纳万物,所以才带来了平等与和谐。

万缘放下是布施,清净无染是持戒,一念不起是精进,湛寂不动是禅定,念念不住是智慧,不生不灭是自性。

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到原本清净之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
万法归心明佛性,行深般若度有情。禅定见道不得道,唯生悲心见佛心。

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拥有,甚至连身体也是百年一瞬间,更别说功名利禄了。我们经历的一切,只是开启内在宝藏的钥匙,而非宝藏。

古人说少年读书,成年做事,老年学佛。实际上学佛越早越好,佛法传递的是最圆满的人生观与世界观。学佛分三个阶段:学习经教、践行佛法、度己度人。

欲普度众生,先利益众生。发无我利他之心,才是为人处事的根本。无我之道更讲究方法。方法是媒介,是细节,是过程,有时比结果更重要。

没有定位的人生,如同盲人行走于沙漠之中。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,境界有多高,路能走多远,取决于他的启蒙老师,更取决于他原本具有的格局与信念。

今天以“出世”的方式修炼自己,明天才能更长久地以“入世”的方式服务社会。所谓十年独善其身,是为了百年更好地造福社会。

一个领袖不在于他能领导多少人,而在于他的思想能影响多少人。一个人做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他做事的动机与心态。

践行是成功的唯一保障。佛门四大菩萨,大悲、大智、大愿都体现在大行上,没有行,前三者皆落空。一个人纵然满腹经纶,学富五车,若不发心行愿,学以致用,一生终将空过。

自心本来清净,本无烦恼。无漏智性,本自具足。即心即佛,究竟无异。情无所牵,意无所念,行无所为,心无所住,慧无所用,如是信解行证,同归性海。

头脑的分别与执著才是造成痛苦的罪魁祸首。禅者的执著是宁静、觉知、微细与安详。这四大法宝不间断,所有的“烦恼”,诸如散乱、昏沉、嗔恚、无明等,皆是禅修的对象,皆是往来过客、沿途风光。

学会了静心,你会发现在生活中做每一件事都是在静心,但又没有一个静心者存在。如是,你便顺其自然地由个体融入了整体,此即全然的静心。

心佛众生皆假立,不起诸幻,寂灭常乐。念起法生,幻亦生。一念若明,千幻万化何处存?大千灭尽,觉性常存。

唯有学佛与孝敬无需准备,不能等待,当下就是最好的时机。拥有人身就是用来修学佛法与服务众生的,具足佛法之时,就是让众生和社会受益之日。

戒乃佛之形(身),教乃佛之声(口),禅乃佛之心(意)。

千万种磨难,一个正念(觉照)即能战胜。修行人要耐心对人,更要耐心待己。方法加时间,一定会出功夫——不昏沉,不散乱,不疼痛,不疑惑,最终超越声色。

当内心觉照生起,外界事物即明晰可见。见了之后无所见,觉了之后无所觉,为了之后无所为。此时的心是那么的宁静、安详,那么的柔软、通透,那么的平和、自然。

止是将心持久、高度地专注于一个点上,止于一点就是禅定。如是便进入了观的力量。当灵明不失、有觉有照时,止观已成。

进入宗教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殊途同归:超越形式、方法和技巧,没有头脑的迹象,一切皆是自性的流露与本性的使然。

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,内心一定没有慈悲。世上没有任何力量比得上慈悲的力量。慈者无敌,悲者无碍。

外著诸缘,内心多欲,心如乱麻,岂能入道?盲人不见日,非是日未现。

善用一颗清净平常的心,什么也不期盼,只是带着觉照静静地看着每一个念头,不分别,不判断,觉知念起念落,切莫等念头成片成势才觉知。

世间的娱乐虽能让人全神贯注,甚至忘我,但没有正念,不能觉知当下,就会迷失自我。凡事都能保持正念、警觉、观照,才是一个完整的人。

一个合格的僧人应该秉承佛门的传统:素食,独身,僧装;坚守戒律,奉行五戒十善;安贫守道,亲力亲为,自给自足。

精进地修行,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,不是获得种种境界,也不是创造福慧,而是找回原本清净的心——赤子之心。

人生智慧的选择,就是悟道之后游戏于道中,而不违背道。何谓道?顺其自然方谓道。

菩提自性,生诸万法。行深般若,见诸实相。平等十方,无所不至。入尘不染,出尘不失。生灭得失在沿途,归得宝所皆空寂。


佛性天成,不假修持,但除恶习,向善背恶,善根生发,入如来地,是名大道。常住真心,起大妙用。


轮回涅槃,皆在自心。由悟而修乃解悟,由修而悟乃证悟。俗习断尽,自融佛道。心物相应,无事不成。

灵明觉知的空性遍一切处,它随境而显,不受境扰,过后无痕。它的存在使人淡定、温柔、慈悲与智慧,带给人的是无限的喜悦和无与伦比的宁静。

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宇宙,与人沟通就是与宇宙沟通。人只是浩瀚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粒微尘,但这一粒微尘具备了宇宙所有的属性。

孤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,内心非宁静者无法享此境界,内心非散发馨香者无法享此境界,内心非与道同一体者无法享此境界。

佛祖本是渡人舟,无奈众生不上船,有缘众生闻即渡,无缘众生只摇头。

极乐世界就在你心中,心若快乐,到哪里都快乐。反之,到哪里都烦恼。

只有拥有一颗慈悲心,能安详清贫的境界,人类才会脱离低级趣味,灵魂才会觉醒,心花才会怒放,万物才会嗅到道的芬芳。

不经历练,不见本源,佛魔尽头见功德。佛魔本无别,皆在发心处。众生若发心,人人皆是佛。

烦恼是为菩提服务的,没有烦恼,菩提无法显现。魔鬼是为佛陀服务的,没有魔鬼的凶恶,也显不出佛陀的慈悲。烦恼与魔鬼都是人生修炼过程中的境界,没有它们的参与,人生不会圆满。

智慧不需要理论作依据,知识才需要理论作依据;智慧是灵性的爆发,知识是头脑的记忆;智慧是无限的,知识是有限的。有智慧的人知“道”,有知识的人知“理”。

凡是大成就者,百折不改其志,千苦不退其愿,万难过后,他在百花丛中笑。

孔丘曰:吾道一以贯之。老聃曰:无为无不为。释迦曰:真空生妙有。人虽各异,道则相同。

万法同性,妙用无穷,入流不垢,出流不净。诸法本源皆同虚空,故不生亦不灭,不来亦不去。万物皆吾心,吾与万物同体。

当你开始微笑的时候,你的善缘就出现了;当你开始为别人让路的时候,你眼前的道路就畅通了;当你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的时候,你的知心朋友就来了。

死亡是生命的另一扇门被打开,显露出生命的真实奥秘。修习禅定即是训练死亡的过程,深入禅定则是不生不灭的境界。

头脑习惯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它总是回忆过去,渴望未来,自以为有信仰、有理想、有追求,却不知错过了唯一的真相——当下。

自性具足万法,与诸佛同体,悲心具足,即是佛用。若无悲心,即是凡夫。

真正的慈悲、真正的大爱,是无分别地付出,无条件地给予,犹如阳光般普照万物,如同雨露般滋润大地。
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