放下自我才能无我


开示




放下自我才能无我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


   我对能考上大学的学生非常钦佩,每天要读那么多书,而且每门科目都要过关,很不容易。


   一个人能做好这件事情,换一件事情他也能做好。当下的事情如果做不好,你认为换一件事情就能做好吗?理论上讲可以,但事实上你也做不好。 


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最后一步,虽然大学也是社会的一部分,但是如果只在大学里读书,不进入社会工作,还是没办法了解社会。


经常有信徒问:我的孩子在美国(或者英国、法国等)读了四年书,应不应该在国外工作几年再回国?你们说我应该怎么回答?


每次我都问他们,为什么你们的孩子要到美国(或英国、法国……)去读书呢?不就是想了解他们的社会、他们的文化吗?


你以为在他们的学校里读了四年或六年的书,就能了解他们的社会、他们的文化吗?


同样的道理,外国的学生在我们中国留学四年或六年,你认为他们就了解我们中国社会、中国文化了吗?

:不了解。


:学校和社会毕竟还有一段距离,不要以为你在国外读了书就了解国外了,如果仅仅是在西方国家读书,没有在西方国家工作三年以上,没有融入他们的社会,是没办法了解西方社会、西方文化的。


学校里讲的、传播的都是正面的、美好的、积极向上的东西。但是,每个地方、每个社会都有它阴暗的一面,当发现阴暗面之后,同学们,你们会作何感想?


这几天你们来到东华寺,我不知道你们发现东华寺的阴暗面没有?东华寺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。


很多修行人,很多光脑袋的法师,他们不是佛,是学佛的人,是走在修行路上的人,他们的路还没有走完,还在修行途中,你们说他们会不会犯错误?

:会。


:所以如果我犯了错误,你们不要大惊小怪,要觉得正常,要想到我也是在修行途中的人,我还没有到达目的地。


同样的,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习,有很多知识不懂,我也能理解,你们也是在学习途中的人。


将来步入社会以后,不能接受社会阴暗的一面,看不惯,我也能理解,因为你们也是走在人生修炼路上的人。


    修炼,是宗教的专用术语,你们可以理解成修为、修养。我们修行人修炼,首先要提升的是自身的修为和修养。


    如果我们没有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修为和修养,就谈不上修炼。


其实修炼是非常广义的,不要一谈到修炼,就以为是吃斋啊,念佛啊,打坐啊,练功啊,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更多的还是在心性上,在修为修养上,在综合素质上。


大学虽然传播正能量,但是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,就有让我们不满意的地方。社会也好,人生也罢,都有缺憾,都不完美,并不像童话里描绘的那么美好。


文艺作品、戏剧、电影反应的更多是社会、人生美好的一面,是引导我们人生、引导社会的,与现实社会、现实人生有一定的差距。


但是,正因为它的不完美,才让我们学着去接受这份不完美,才让我们有机会去让它逐渐变得完美。


如果你不适应大学的生活,那么大学的几年你会过得很痛苦。你养成了用挑剔的眼光看待事物、看待周围环境的习惯,将来步入社会之后,你也会用挑剔的眼光看待社会,你还是一样不能适应。


一个人想在任何地方都能随心所欲、随心所愿是不可能的。小到人与人之间,中到家庭、企业、社会团体之间,大到国与国之间,都要学会互相迁就,互相忍让,互相包容,互相付出。


只有接受了这个理念,你才会进步,才会成长,你的人生才会圆满。


二十来岁的年轻人,踌躇满志,血气方刚,总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,总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,没有自己做不成的事,什么都想去尝试。


这种心态是非常正常的,有这种想法也是非常好的。我一直主张年轻人要多去尝试。


例如一张桌子上摆了十道菜,如果你只吃了一道菜,就认为这道菜是天下最好吃的,还有九道菜你没有尝试,这是什么思维方式?


只有当你尝完了十道菜,你才能确定哪一道菜是你最喜欢的。但是别忘了,你不喜欢的那九道菜,只是对你而言的,对他人来说,可能非常喜欢。


按佛家的因果论来说,我们每个人的业力不一样,出身背景、所受的教育、生活的环境不一样,导致我们的价值观、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。


我们通常会认为,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最好的,自己不喜欢的就不好其实好不好,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评判。


如果抛开自己的立场,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,或者用佛家的话来讲,站在红尘以外的高度评论,你会发现,红尘的一切既没好,也没


但是人不是活在真空中,而是实实在在地活在这个社会上。例如我是一个出家人,我的心超越了三界,超越了五行,但是我毕竟生活在现实社会中。


你们说,我应该用另外一个世界的观点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事呢,还是用这个世界的观点和价值观来为人处世?


:这个世界的。


回答得非常对,即使是释迦牟尼佛、观世音菩萨来到这个红尘、这个娑婆世界传播佛法,建寺庙,他们为人处事的观点和方式方法,也不会违背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和游戏规则,甚至他们还会维护这个世间的游戏规则。


谁会破坏这个世间的规则呢?凡夫俗子,他们到任何地方都不喜欢按规矩办事,总想随心所欲、我行我素。


   为什么菩萨能适应,凡夫俗子却相反呢因为凡夫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,而佛菩萨做任何事情是以众生为中心,是用无我的境界无我的精神来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 


只有不从自我出发,才会解脱,才能没有烦恼。一个凡事从自我出发的人,烦恼一定很多。


用现在的话来讲,就是不要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虑问题,要学会换位思考。


在与别人相处时,如果你不能接受对方,对方也不能接受你。如何让对方接受你呢?


首先你要学会接受对方。当我们接受了对方,对方自然就接受了我们。


见到一个陌生人时,你是先跟他握手,还是等着他跟你握手呢?你到一个地方,不就是想融进去,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,开展业务吗?


当你敢把手先伸出来等着对方时,这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你有胸襟、有气魄、有格局、有修为、有修养。


可能对方不愿意握你的手,但对方是被动,你是主动的,无论在胆识、气魄还是格局上,你已经胜他一筹了。


你不要想着,如果我先伸出手,他不跟我握手,怎么办?我叫他,他不应,怎么办?或者我主动找他,他不见我,怎么办?


如果你真的把自身的功夫做足了,你所顾虑的这些情况几乎不会出现。果真出现了,你正好借此机会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。


如果你觉得很不舒服,那说明你的格局不够,你的心胸、器量、格局还撑不起你的理想,托不起你的愿望。


年轻人有梦想是非常好的,但如果仅仅只是想,不付诸行动,梦想就变成了妄想。


佛教里面有四大最具代表性的菩萨: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,大智大勇的文殊菩萨,大力大行的普贤菩萨,大悲大愿的地藏王菩萨。


四大菩萨都具备了行动力,无论是大悲、大智还是大愿,如果没有大行,有愿望也是空的,有悲心也是空的,有智慧还是空的。


在现实生活中,有很多聪明人有理想有抱负,但由于行动力不够,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,到最后他们却认为是自己生不逢时、怀才不遇。


如果你真的才华出众,像金子一样到哪里都放光,你会久居人下不被赏识吗?你会找不到工作无法创业吗?


你要想别人尊重你、高看你、抬举你、重用你,你有没有本钱呢?


一个人才如果没有心胸、器量、格局,不能委曲求全、忍辱负重、包容忍让,他不过是个庸才,起不了大用。


一个人才如果还能委屈求全、忍辱负重、包容忍让,他就是一个天才,就能起大用。


: 委屈、忍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?

:为了求全、负重。

:你想挑大梁,撑起一片蓝天,需不需要委屈自己?需不需要忍辱?

:(掌声)需要!

:可是我们身边很多人既不想受委屈,也不想忍辱,有没有?

:有!

:为什么?因为他不想负重,他不想求全,他不想做一番事业,不想有所作为、有所成就,所以他不需要受委屈,不需要忍辱。


但是你我不同,我们是想做一番事业,想撑起一片天空,想为这个团体、这个社会、这个国家作贡献的。


既然如此,我就把我成功的秘诀告诉你们,那就是委曲才能求全,忍辱才能负重!


你想负重吗?那你就要学会忍辱。你想要一个圆满的人生吗?那你就要学会受委屈。


凡是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、有所贡献的人,都学会了忍辱和忍受委屈。


如果你才华横溢、技艺高超,但是不能忍辱,不能受委屈,锋芒毕露,我行我素,浑身充满了刺,谁碰到你都受伤,单位领导、企业老板会不会用你这种人?


:不会。

:你有才华有能力,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阔的心胸。


我们都知道,现在社会上的竞争非常激烈。所谓的竞争,不外乎就是社会资源的竞争,而社会资源不外乎就是劳动力资源、技术资源、经济资源、信息资源和社会关系的资源。


当你有了社会关系和经济、技术资源,最后竞争的是什么?是人才。


企业与企业最后竞争的就是人才,国与国之间竞争的也是人才。有了人才,何愁没有其他资源?


人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总因素,是世间万事万物的幕后推手。人是谁呢?就是我。每个人都应该说:就是我!


社会不好,企业不好,是因为谁不好啊?是因为人不好。人不好就是我不好!


在座的很多是大学生,大学毕业是一个充满彷徨的阶段,因为马上就要进入社会了,究竟要选择哪个行业,怎么融入这个社会,了解这个社会,为社会服务,内心充满了未知。


在读完四年佛学院毕业之后,我也彷徨了两个月,要么就留在佛学院里教书,要么就找个寺庙去常住。可是我既不想教书,也没有寺庙可去,因为哪个寺庙我都不熟悉。


在翻来覆去思考的过程中,我发现自己一无是处,没有什么特长,也没有什么本事,什么都做不了,干脆到山洞里去读书、闭关吧。


抱着这样的心态,我就到山洞里去读书、闭关,修炼自己。连续在山洞里闭了七年关,出来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。这时候我想:不能再读书了,三十岁以后如果再读书,就把读书当目的了。


读书只是一个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过程,掌握了知识,最终是要到社会上去服务人,发挥作用的。可是,有少数学生把读书当成了目的。


当然,能把心静下来,一辈子读书做学问,也不失为一个人才,的确有这样的人。


他不喜欢到社会上去做事,就终生搞学问做研究,一样在这个领域里发挥他的作用,创造他的价值,为社会作贡献。


可是有少部分人因为书读得太多了,就不喜欢也不习惯到社会上去做事了,总觉得融入不了社会,社会不接受他。


如果社会抛开了你我他,这个社会还存在吗?谁是社会的组成因素呢?


你我他就是社会的组成因素。谁是环境呢?你我他就是环境。你抱怨环境,就是抱怨你我他。而在你我他三者之中,最重要的人是谁呢?


    :我。


:对了!你们今天晚上开悟了,我很高兴。所以将来到任何一个地方,只要出现问题,你都要想到:我是第一因素,原因在我。你要主动去承担、去解决问题。


如果你只是发现问题,没有解决问题,或者想解决解决不了,那说明的智慧不够。如果你跟着有智慧有能力的人,不仅会发现问题,还解决问题。


我听到一种说法,人分三种:第一种,永远没有问题,发现不了问题;第二种,能发现问题,但不知道怎么解决问题;第三种,发现问题,马上就能解决问题。


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做第三种人,既能发现问题,也能解决问题。


如果一直都只是能发现问题,但解决不了问题,那说明你的智慧、能力和修为都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,你的人生还不能起用。


虽然你书读得很好,学历很高,掌握了不少知识、学问和技能,但是一到社会上去工作就傻眼了,施展不开了,这就是我们佛门里所说的不能起用。


   世间万事万物,最后都要看能不能起用。世间人常说一句话:有没有用啊?其实这句话是来自佛门。 


例如你告诉我这个人念佛念得很好,我会问:能不能起用啊?


如果不能起用,念佛念得再好也没有价值、没有意义,也没有作用。


有的人很会打坐,腿一盘,马上进入状态,入定三天三夜,我们还是要问他能不能起用,如果不能起用,那不是跟木头、石头一样,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?


我们学习任何一门知识、技能,包括思想,第一步、第二步都是为了能在社会上起用,首先是自我受用,然后再让他人受用,让社会受用。


当一个人所学的不能起用时,我们会说这个人所说所做的不接地气,没有与现实社会、现实环境结合,好像活在真空里,来自另外一个星球。是不是有这种人?

:有。


:这说明他还没有把自己的学问做到家,没有真正掌握他所学的技术,因为学习最后是为了起用的。


如果在大学里,你连自己喜欢的专业、科目都学不好,说明你自身出了问题,将来到了社会上去做事,你肯定也做不好,能不能接受我这个观点?

:能。


:现在这个时代,资讯发达,竞争激烈,各行各业都是透明的。在这种环境下,我们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


就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,把心静下来,把腰弯下来,踏踏实实地把自身的功夫做足,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才。


: 人是需要被尊重的,你们需不需要被尊重?

:需要。

:回答得非常真诚。当我们吃饱了,穿好了,物质条件都有了,就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、社会的认可。但是,你想让别人认可你,别人没有从你身上受益,会认可你吗?

:不会。


:你想让社会认可你,你没有为社会作贡献,社会会认可你吗?其实社会认可你,就是大家认可你,大家没有从你身上受益,是不会认可你的。


如何做到让社会认可你呢?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,把自己奉献给社会。


你所做的事情、你所努力的方向,都必须建立在利他的基础上,你的人生价值才会建立起来,你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

如果你所做的一切只是你自己喜欢、你自己需要,尽管你很勤劳也很能干,你能不能打开局面?你创业能不能成功?

:不能。


:既然你要创业,你要打开市场,你要让大家接受你,你所做的事情就必须是大家需要、对大家有益有帮助的,在此基础上,你创业、开拓市场才会成功。


但是现在的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,不像传统教育,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奉献、包容、忍让。


现在的教育是告诉人们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要有自己的个性,要张扬自己的个性,好象我听了你的,包容了你,忍让了你,我就没有个性,就不如你,输给你了。


大家将来毕业了,到社会上去工作、创业,不要太张扬,也不要太追求个性化,要学会放弃自我,站在老板的立场、市场的需求去考虑问题。


其实,任何时候都应该这样。例如你现在为人子女,就要站在父母的立场去考虑问题;你在学校读书,就要站在老师的立场去考虑问题。


只有把这堂课学好了,将来你到社会上工作、创业,才能把第二堂课学好,你工作才会顺利,创业才能成功。最后,你的自我价值才能实现,你的自我才会彰显。


     头两步是一个过程、一个铺垫,最终是要让你彰显你的个性,活出你的自我,把你内在的生命力、你生命的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。


     如果你不能为了你的理想你的目标去努力,去流血、流汗,委屈求全、忍辱负重,那么你的理想、你的目标不会忠于你回报你的。


     你能为你的理想或者你的欲望付出多少,你的理想欲望就会回报你多少。你忠于它多少,它就忠于你多少。



什么叫做理想?什么叫做欲望?欲望完全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,仅仅是为自己而努力。


只有建立在利益他人、利益社会的基础上的追求,才叫做理想,才叫做志向,用我们佛家的话来讲,就叫发愿、发菩提心。


很多人说他创业多年了,一直都没有成功。我说你是怎么努力的?你创业的项目是什么?


他说我都是做一些我喜欢做的事情、我需要的事情。我一听,就知道他的根本出了问题,出发点错了,所以尽管他努力了多年,钱花光了,精力耗尽了,也没有成功。


所以你们要问问自己:我努力的、追求的,是理想还是欲望?我是否了解这个社会、了解市场?


如果你们把这个问题想清楚、搞明白了,相信将来你们进入社会创业,成功就不难了。


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都是了解了市场,针对市场需求来创业的,所以他们成功了。


社会、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,公平的。所谓的不公平,是从现象上看似乎不公平,但从隐态的因果来看,还是公平的。


例如出生,为什么有人投胎到帝王将相之家,而你却投胎到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?


例如我就出身在一个农民的家庭。但是我很快就悟到了为什么,因为我的人生成长需要这堂课,这条路更适合我成长。


为什么我会选择在一个大山沟里建寺,而不是在首都或者省会城市呢?这说明我的成长需要这个环境。所以我的心态调平了,很欢喜地接受了。


当我们换一个角度,换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、看待问题时,我们对遭遇的一切就能欣然接受了。


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,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,这个世界就没有看不惯的人,也没有看不惯的事,没有不能接受的人,也没有不能接受的事


所以人要学会经常换角度、换思维方式这样就会活得轻松,没有过不去的人和事


当一个人制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之后,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努力。


如果你的人生还没有目标,你还没有立下志向,那就意味着你的人生没有高度、没有方向。


如果你有了志向有了方向,人生有了定位,但是不去努力,那你的人生没有广度。 


     立志使我们的人生有了高度,努力实现我们理想和愿望使我们的人生有了广度,深入地观察、思考、静虑和总结使我们的人生有了深度 


我们出家人主张学佛首先要发愿,正如同你们世间人所说的要立志向。立了志,发了愿,如果不努力去行去做,怎么广结善缘呢?


没有广结善缘,你的人生就不会有广度;没有广度,你就没有资源;没有资源,你就没有资本;没有资本,你的志向、愿望就没有办法实现。


因果不仅是宗教的概念,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因果。果是由因决定的,是自己一手造成的。


当你到社会上去创业,家庭不支持你的时候,你应该坚定信心,大胆地去做,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。


当你寄希望于别人的帮助,而别人没有帮助你时,你就会受伤、就会抱怨。


如果你有独立的精神,不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,不依靠别人,那么在你的人生和创业的路上,就会减少很多烦恼和怨言。


如果你所做的事情、所追求的事业是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的,一定会有很多人加入,和你共同努力去完成。


我三十岁创建东华寺的时候,就想着我一个人用二十年的时间来完成。没想到在创建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加入,让我轻松了很多,所以我非常感恩。


如果我创业的时候,把你计划在内,把他计划在内,把她也计划在内,结果在做的过程中,今天你走了,明天他走了,后天她也走了,我会不会失望?恼不恼火?抱不抱怨?恨不恨他们?(众笑)


所以你们想干一番事业,首先要问问自己:我是为了追求名利,满足自己个人的欲望和虚荣心,还是真的想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?


如果你所做的事情真的能利益社会、利益大众,你的方向是正确的,你努力的方法也是正确的,在做的过程中,肯定会有很多人加入到你的团队里,你很快就能达成目标。


否则,只能证明你的选择错了,你所做的是自私自利的事情,是为了实现你个人的愿望。


谁愿意帮一个自私自利、充满欲望的人去达成他的愿望呢?即便你的愿望实现了,也没什么意义。


在人生的路上,很多人要么找不到方向,无法定位,要么定位之后,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实现,把人生的道路顺利走完。


其实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你身边的人都从你身上受益。你能让多少人受益,就有多少人会认可你,支持你,帮助你。


如果你所做的事情不能让身边的人受益,这件事情你根本做不成。


每个行业都有竞争,都有压力,当和尚也一样。你知道了这一点,当出现竞争和压力的时候,你就不会觉得奇怪了,也就不会抱怨了。


竞争和压力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完善、更完美。如果你真的是个人才,你会把压力当作动力。


如果你不是个人才,或者你不是这个层次的人才,竞争就把你淘汰了,你就无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。


人的确是分层次、分圈子的,你不是这个层次、这个圈子的,别人硬把你拉进这个层次、这个圈子里来,你会不习惯,融不进去,并且很痛苦,别人也接受不了你。


要想做一番事业,要想改变一个环境,首先要改变自身的素质,提升自己的能力。


你在自己的小圈子里,觉得自己是个人物,当你到了一个又宽又广的高度,你会发现你连人手都算不上。


人手还有一技之长,能忍辱负重,受得了闲气。


人分三个层次,第一个层次是人物,第二个层次是人才,第三个层次是人手。希望同学们将来都是人物,好不好?

:好!


: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当一个人物,努力到最后做不了人物,也要做一个人才,万一人才也不是,怎么办?你也要甘当一个人手。


什么是人手呢?人手也要有很高的境界——“我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往哪里搬”。


守本位听招呼就是人手的定位,领导让什么工作,我就做什么工作,交给任务,我保质保量按时完成,这是人手。


人才,他会创造整合资源人物更不同,他有独到的眼光、思想和智慧,会无中生有。


当我们明白了人分三种——人物、人才、人手时,我们就要向最高的目标努力。


其实在做事的过程中,我们往往不只是充当一种角色,在某些阶段,我们要充当人物,在某些阶段我们要充当人才,在某些阶段我们又要充当人手。


例如你刚创业的时候,人物是你,人才是你,人手也是你。当你创业成功,有了自己的团队时,你就是人物了。

大家想做大事,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想法和心态。如果你不想做大事,那说明你不想成长、不想进步。


做任何事情,我们都可以把它想得很大,把目标定得很高,但是必须从根本做起,从点滴做起,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。


否则好高骛远,不能脚踏实地,你连小事都做不好,枉论做大事了。假设现在真的给你一个世界五百强,你能不能把它顶起来?

:不能。


:为什么你顶不起来?因为这个五百强不是你自己创建、自己发展起来的,送给你你也玩不转。


如果你有能力把一个小公司、小店、小作坊,慢慢地发展成五百强,你就有能力驾驭五百强。


资源永远是平等对接的,当你的资源与另一个平台的资源不对等、不匹配的时候,彼此是无法对接的。


佛家讲相应,就是彼此在同一个层次上,能互相沟通的意思。资源只能在对等或者相近的平台之间互换和对接,错的两个平台,彼此都无法对接。


学佛人一旦确定了方向,就要像佛陀一样去行。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圆满成就之后,因为悟到了宇宙生命的真相和真理,享受了四十九天甚深的禅定,内心无比愉悦。


经梵天的劝请,他决定下山,把悟到的真理分享给众生。可是有的人不相信他,怎么办呢?他还是孜孜不倦地讲。


有缘的、有慧根的人,一听到佛陀的讲法,马上就相信了,悟道了,与道融为一体了。


为什么佛陀要这么做呢?因为他有慈悲心。慈悲心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,所做的一切不是因为个人的需求,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。


结果佛陀一分享,就分享了四十九年,最后他功成名就了。在分享的过程当中,他也在成长。


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:你们是有了钱财之后再与大家分享,还是现在虽然没有钱财,但也学着与大家分享呢?

:现在。


:回答得非常好!看来你们真的开悟了,我很高兴。会说的不如会听的,今天晚上我就碰到会听的了。


一个人要想成长、要想进步、要想成就,就要先学会分享,不要想着等我将来成就了,拥有了钱财,再与别人分享。


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学会分享,在分享的过程中打开自己的心量,广结善缘。


有了善缘,才会有人来帮助你实现你的理想。在做事的过程中,目标一旦确定,就不要再动摇了。


方法可以随时改变,因为方法是过程、是手段,是为目标服务的。


一旦你的目标定对了(所谓的对,一定是利国利民的,而不是个人的欲望),这时候你努力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,你可以不断地尝试和调整。


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,四十九年走南闯北,大街小巷,到处传播他的思想。人们只要接受了他的思想,用他的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来为人处世,就会受益。


今天我们按佛的思想来为人处世,来创业、交友、悟道,也绝对会成功、会成就、会达到圆满。


学佛,并不是让你去烧香拜佛,烧香拜佛只是学佛的初级阶段,就相当于读幼儿园。


如果你学了一辈子佛,还处在烧香拜佛的阶段,那说明你没有真正领会佛的精神,没有与佛融为一体。



佛不需要,也不希望我们天天礼拜他,天天给他烧香供奉,佛希望我们能理解他,他融为一体;


希望有一天我们也成佛,也成为一个觉者一个悟者,用自己觉悟的真理服务身边的人,服务社会,这才是佛教真正的精神佛教存在的意义。


每一个宗教都不主张崇拜。教主都希望我们能真正地理解他,融入他,成为他,用他的思想和精神去服务社会、服务众生。


为什么出家人总是自称贫僧呢?所谓的贫僧,指的是物质上的贫穷,思想上、智慧上、精神上,他们是非常富有的。


当一个人在思想上、智慧上、精神上富有了,他自然就能超越外在的物质,从物欲中解脱出来。


但是他对物质的超越,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物质,日常所需他也一样需要,只是他不依赖、不执著、不贪求物质,用过之后即放下。


一个人能创造物质财富,体现的是他的能力。当一个人拥有了物质财富,懂得与他人分享,懂得回馈社会时,体现的是他的格局、他的境界、他的悲心。


只有一进再一出,我们的人生才会圆满。通常,能力是用来做事,格局是用来做人,有能力没有格局的人只能做事,既有能力又有格局的人才能做一番事业。



21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