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行大和尚2017元旦寄语

_96A9013_副本.jpg

在过去的一年里,国内国际上发生了很多事情,无论是政治、经济、军事,还是文化,我们中国都还是比较平稳的。今天能生活在中国,感到真幸福。衣食往行无忧,还信仰自由。不像欧洲、非洲有些国家,至今还有好多人温饱都解决不了,更不用说信仰了。


今天我们中国的政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政策都要开放,宗教信仰比任何朝代都要自由,人民也比任何朝代都民主。


说明我们现在的政策非常开放,执政党非常英明,党政领导可以说都是圣贤再来,才能在摆平国际纷争的同时,把国家治理得这么繁荣兴盛,平安无事。


我们认为唐朝、宋朝、南北朝的佛教是历史上最兴盛的,再兴盛,也没有今天这个时代的佛教兴盛,而且还这么自由。


越是在这样自由的政策下,我们作为出家人、传教士,更应该小心谨慎从事,把自己完全奉献给自己的信仰。说大一点,就是为自己的国家、社会、百姓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。


人身难得,我们已得;佛法难闻,我们也已闻;太平盛世难遇,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就是太平盛世。



_96A8210F_副本.jpg

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,政治、经济、军事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西方国家感觉到我们中国继续这样发展下去,会对他们构成很大的威胁,他们怕我们中国在国际上称王称霸。中国人从来不会在国际上称霸,中国的传统文化决定了中国人不喜欢争强好胜,不喜欢称霸。世界大同,天下一家,这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。


在过去的三十年里,我们国家一直偏重于发展经济、政治、军事、科技,现在这个阶段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,国家开始侧重于复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了。


一旦开始复兴传统文化,就离不开儒释道文化,抛开儒释道文化,中国的文化就没有了根。


生为出家人很有幸,不仅读了佛经,也读了儒、道经典,我常把三家的思想结合一起,为信徒答疑解惑。能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大众服务、为社会服务,我觉得很欣慰。


中国这几年的经济一直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,走在国际的前列。因为经济发展得好,所以寺庙、道观、教堂,也盖得非常庄严。包括儒家思想的一些场所也都在逐渐恢复,各行各业都在提升。

_96A8597 拷贝_副本.jpg

因为社会的经济效益好,人们的收入高,生活水平好,物质上的需求得到了满足,于是就有了对精神和灵性的追求,所以就重视起精神的家园、灵魂的殿堂。


出家人在恢复寺庙的同时,并没有忘记回报社会。例如做一些慈善事业,尽一个出家人的责任。


出家人传播的是和平的思想、慈悲的思想,不管是和尚、道士,还是牧师、阿訇,在中国宗教政策开放的前提条件下,不仅在恢复寺观教堂,而且都在做慈善,为社会作贡献。


甚至有很多寺观教堂的出家人宁可自己省吃俭用,放慢建设寺观教堂的步伐,也要把钱拿去支助社会上的孤寡老人、贫困残障人士,扶贫济困。


这本来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好现象,也值得发扬,但也给社会上一些非信徒造成了一个疑惑:怎么这些出家人都变成慈善家了?他们怎么这么有钱?他们的钱是从哪里来的?

1D0A1927_副本.jpg

其实教职人员变成慈善家是悲哀的,我们不可能变成慈善家,也不应该变成慈善家。教职人员又不做生意,哪里来的钱做慈善呢?信徒给我们的钱,是让我们建寺安僧、弘法利生的。


当然,有时候我们为信徒服务,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疑虑和问题,他们也会回报给我们一些零花钱。我们省吃俭用存起来,捐给社会上的一些孤寡老人、失学儿童、残障人士。

长期这样有意无意地捐助,渐渐地就产生了一点点社会效应,让地方政府注意到了,政府为了推动和发扬这种精神,就给这些做慈善的宗教人士很高的荣誉。


所以寺庙的住持几乎不是当地的政协委员,就是人大代表,比如我就是韶关市的人大代表。我感觉自己并没有为社会做多少慈善事业,作多少贡献,但是政府给我的荣誉很高、头衔很多。


社会上的信徒把钱给了我们这些教职人员,我们教职人员可以把钱捐到社会上去,但是不应该以自己的名义,而是应该以寺庙、道观或教堂的名义捐出去,或者以捐给我们钱财的布施者、功德主的名义捐出去。


传教士应该提倡、呼吁社会上的人士做慈善,而不是自己扮演慈善者的角色。可是很多教职人员都是以自己的名义捐出去,所以才给社会上一些不信教的人一个错误的认识,以为出家人很有钱,都成慈善大使、慈善家了。

_96A0254_副本.jpg

中国有个成语叫“劫富济贫”,在历史上这是一个褒义词,它的原意是用力劝说富有的人去周济贫穷的人。


因为古时候的人认为社会财富应该共享,贫富应该均等,富人不应该把钱财用在自己的挥霍和享乐上,而应该懂得分享,懂得去周济贫穷的人,懂得做功德,为自己、为子孙培福报。


而现在的人则把它理解成贬义词,认为劫富济贫就是用武力胁迫富人,把富人的钱财劫走,拿去救济穷人。


按古人这种意思,我们出家人现在就是在做“劫富济贫”的事情,把信徒、功德主捐给我们的钱拿去帮助社会上需要救济帮助的人。但是这个荣誉、这个光环应该给功德主,而不是我们出家人。我们出家人不应该要这个荣誉和光环,因为出家人追求的是无我和忘我。


但现实却是,我们出家人拿着信徒的钱去捐款做慈善,而政府给了我们很多荣誉和光环。我们为了保持这些荣誉,就持续地捐款,以至于社会上的人搞不清楚为什么出家人、道士、牧师、阿訇会那么有钱。其实都是信徒把钱捐给他们崇敬的师父,师父作为一个传递者,把这些钱从他手里转出去做慈善而已。


作为一个出家人,我们的定位不应该是慈善者,而是慈善的倡导者,寺观教堂也不应该定位为做慈善之地。

_96A3894_副本.jpg

出家人是传教士,传播的应该是人性文化、人文文化、人伦文化。


慈善文化不是我们主要要传播的,科技文化、经济文化、政治文化更不是我们应该传播的,也不适合我们传播。


一个传教士的正确定位,就是人性文化、人文文化、人伦文化的传播者。而寺庙也不是一个慈善基地,而是一个文化艺术传播的驿站,是一个学习的场所,是一个灵性修炼的地方。


但是,今天很多人把寺庙、道观、教堂定义为慈善基地,也就是拥有很多钱财的地方,导致社会上一小部分人对出家人、传教士没有好印象,这是我们自己行为不当导致的结果。


我们出家人传播的一定是文化,是围绕着人产生的文化,我们传播的文化一定是与人性、人文、人伦相关的,抛开人性、人文、人伦文化,其他文化都不适合我们传播。

微信-禅修班报名_副本.jpg

一个寺庙,包括一个出家人,不管在哪里,都应该与地方政府、与老百姓搞好关系,保持一致,与他们融为一体。因为出家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,是道德模范的继承者、传递者,是道德模范的代表。


应该以道和德教化一方,配合政府带领老百姓建设美丽乡村、幸福家园、和谐社会、灵性人生,这才是我们传教士真正应该做的事情,才是我们正确的定位。


出家人一心传教,普度众生,社会上的人到寺观教堂里来学习,一定会给寺观教堂带来经济收入,也一定会带来商机。而我们作为出家人,作为传教士,并不适合经商。


寺庙的商机商业是有生命周期的,它是一种资源,是社会资源,我们不能把它当作寺观教堂的资源、出家人的资源。


信徒和游客到寺观教堂里来旅游、朝拜、学习,当然需要出家人为他们服务,服务必然会带来经济效益。


但是,如果我们为信徒、游客服务的方式方法不对,传教士就变成了商人,寺观教堂这个灵魂的栖息所就变成了商业之地。而如果我不为信徒服务,不为游客服务,又失去了传教士的慈悲心。

_96A8849 拷贝_副本.jpg

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,寺观教堂、传教士应该如何为信徒、为游客服务呢?


政府既鼓励我们做慈善事业,又要求我们不能有商业行为,那么我们持续做慈善事业的钱从哪里来呢?针对这个问题,政府要积极探索一条解决之道,寺观教堂的传教士们也要积极探索一条解决之道。


宗教如何生存?如何发展?传教士如何为信徒、为游客服务?


如果说政府对我们关上了一扇窗,必然会为我们打开一道门。


所以,政府今年提出宗教主体不能商业化、寺庙以内不能商业化的同时,也提醒了我们该怎么为信徒和游客服务,而不致于使宗教场所变成商业之地,也不失我们传教士的身份。


什么是宗教的主体不能商业化呢?例如,东华禅寺就是一个宗教主体,我们不能以“东华禅寺”这四个字去注册一个公司,搞一个实体经济,或者做买卖,搞商业运营。寺庙可以为信徒服务,为游客服务,但不能商业化。


就拿东华禅寺来说,每年有上百万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学、观光,我们如何做好接待工作?为他们服务呢?这么多人来东华禅寺,要吃,要住,要买纪念品,甚至还要买翁源当地的土特产。


在这样的需求下,势必会带来商机和资源,但是我们出家人不能经商。那么,这些商机、资源由谁来把握最适合呢?在家信徒,也就是居士们。居士们为游客服务,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,也保证了寺观教堂的纯洁性,同时也给居士们带来了一份稳定的收入。

_96A6888_副本.jpg

金钱只是一个工具,不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。

我们人生要达到的目标,无论是成佛、做慈善、考大学,还是孝敬父母师长等等,都一定会跟金钱这个工具产生关系,它是我们做人成长、做事成事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。


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,就会把金钱当作自己的主人。如果你提高了认知,就知道金钱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目标的工具。


这个工具你会用,它就变成你的功德、你的福报,帮助你开智慧、升天堂、跳出三界;你不会用,可能就造业障、结恶缘,甚至因此而下地狱。


生为一个传教士,生为一个信徒,小而言之,我们要报父母师长的恩,大而言之,我们要报国家的恩、众生的恩。


刚才讲到,我们能信佛、出家、建寺庙,是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个条件。


如果倒退五十年,我们会有今天的局面吗?在座的数百人能坐在一起学佛吗?我敢出家吗?我能恢复东华禅寺吗?我们生活在太平的年代、幸福的时代,可是许多人不仅感觉不到,还迷失了方向。


一个传教士,一座宗教场所,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。寺观教堂的建设风格、文化内涵,一定与它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。


例如我们中国道家的场所、佛家的场所、儒家的场所,都留下了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烙印。基督教堂、伊斯兰教堂的建设风格,也留下了他们民族文化的烙印。


中国过去的文人墨客、达官贵人,都喜欢到宗教场所去游玩、交流、祈福,但是中间需要一个桥梁,这个桥梁是谁呢——教职人员。


教职人员是神佛的工具、神佛的侍者、神佛的化身、神佛的代言人,但不是神,不是佛。所以教职人员不能迷失自我,不能把自己当成神,当成佛,要清楚自己的身份。


人家把你当神当佛看,你可不能把自己当神当佛看,这一点咱们的头脑要清醒。别人称呼你万行大师、万行活佛,你可要摇摇头,心里要清楚,我就是万行而已,就是一个出家三十年的和尚而已。只不过与别人相比,我多学了一点佛,多了解了一点佛而已。


人家尊重你,那是人家的修为修养,你可不要因此而陶醉。要经常问自己,我除了出家,除了当和尚,还能干什么?你要经常这样想,才不会迷失自我。

_96A3852_副本.jpg

随着中国的政策越来越开放,社会越来越民主,信仰越来越自由,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,我们自身的功夫也要越来越真实,越来越硬,来不得半点虚假。今天的社会信息一体化,弄一点假的,马上全国就知道,甚至全球都知道。


未来,国际的政治一定是一体化,经济是一体化,而文化肯定是多元化的。我们中国未来的政治也是一体化,经济也是一体化,文化也是多元化。既然政治、经济是一体化,我们人生的规则就会越来越规范,越来越明确。


那么,哪些是可以变动的,哪些不可以变动?哪条路可以走,哪条路不可以走?这是大家要思考的问题。


什么叫文化多元化?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畅所欲言,各抒已见,这就叫文化多元化。随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民主,将来再也不会出现文化一言堂的局面了。文化必须多元化,文化只有多元化,才可能丰富多彩、繁荣兴盛,才可能百花齐放、春色满园。


什么叫一言堂?独断专行,一个人说了算,缺乏民主作风。譬如,他说佛教是白的,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须说佛教是白的;他说佛教是红的,所有的佛教徒都必须说佛教是红的。


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衰败的前兆是什么?是政治多元化,经济多元化,而文化却一元化。如果文化领域被垄断,形成一言堂的局面,这个国家、这个民族就要开始衰败了。相反,如果文化多元化,政治、经济一体化,这个民族、这个国家就会走向繁荣兴盛。

今天,我们中国的局面正是这样——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。

1D0A1870_副本.jpg

在文化多元化的前提下,有些传教士开始创办基金会,也有些创办功德会。好多人不懂什么叫基金会,什么叫功德会。作为一个传教士,我们更适合办功德会,而不是基金会。


基金会的本意也是“劫富济贫”,是公益性的组织,但是今天社会上有不少人把基金会变成了商业组织,把它商业化了。以至于在很多人的概念里,基金会是商业性质的,是商业机构。


功德会自古以来就是传教士创办的,是真正的“劫富济贫”、让财富平均的。它的作用,第一是把钱财用来救济穷人,第二是用来传播真理,修缮寺观教堂。


功德会,顾名思义,就是做功德、做慈善的,不会变质成为商业机构,也不会被误以为是商业组织,所以功德会更适合传教士来办。

_96A1467_副本.jpg

有些出家人身兼数个寺庙的方丈,我们的心在哪里,道场就在哪里;我们的心有多大,道场就有多大。但并不是道场建得大,我们的心就大,也不是我们的寺庙分布得广,我们的心就广。


中国有很多出家人都在忙着大兴土木建寺庙,寺庙建得一个比一个大。为什么要把寺庙建得那么大呢?有一部分出家人是真心想建大丛林,让更多的人来学佛、修行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自己的心大不起来,只能通过建外在的大寺庙来衬托自己,抬高自己。


成佛是需要成佛的资本,成佛的资本是什么?佛格。你连人格都不具备,哪来的僧格?僧格都不具备,哪来的佛格?也就是人的素质都不具备,都没有修圆满,你会具备僧人所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吗?僧格都不圆满,你还会具备佛格吗?如果连人格都不具备,你说你已经具备了佛格,那你真的是“十地顿超,一步登天”了!


如果你悟道了,你讲的法、你的理念不能为现实社会服务,为众生服务,你何来的功德?


所谓的功德圆满,一定是你的思想,或者你的事业、你的科研成果、你的学术研究、你的著作、你的艺术等等,能为现实社会、为众生服务,让他们受益。并且你已经做到了极致,完全无我了,才可功德圆满。


希望大家对过去的一年做一个深刻的回顾和总结,汲取经验教训,留下美好的,忘记不好的,从当下出发,争取在新一年里更努力、更精进,取得更大的进步、更快的提升,生活得更幸福、更圆满、更自在!

40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