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从四面八方来的居士菩萨们到东华寺来过春节、来发心。我们东华寺是一个新建的寺庙,2006年开工,2008年主体工程完工,并举行庆典。一晃五六年过去了。这些年来常住出家师父和居士们都在用心完善管理。其实,与其说完善管理,不如说完善思想,统一思想。思想不统一,管理怎么抓得好呢?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,大家带着不同的人生观、价值观走到一起,怎么可能管理得好呢?只有思想统一、价值观统一了,才可能做到统一管理,才能管理好。我们常听说某某团体像一盘散沙,为什么会这样呢?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,没有共同的目标,没有凝聚力、向心力,所以就成了一盘散沙。我们也常听到“万众一心”这个词,为什么万众能一条心呢?因为大家的价值观相同,所以就不存一盘散沙的情况,也不存在不好管理的问题。要统一管理,首先要统一一条心,统一价值观。价值观不统一,团队是无法建立的。
我们学了佛,如果不认可佛的思想,无论出家还是在家,都是很痛苦的。比如有些出家师父不愿意上早晚殿,不愿意诵经、拜佛,你的价值观就和佛的价值观不一样,和其他和尚的价值观不同。可是你又出了家,待在寺庙里,所以你就痛苦。而作为居士,见到三宝要合掌、鞠躬、问讯,你不习惯,也会觉得痛苦。我们大家能走在一起,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相同。价值观不同,在一起多痛苦啊!
有些出家人认为做事就影响他修行,就不能成佛。只有不做事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诵经、打坐,搞自己的一套,才是修行,才能成佛。其实,叫你做事,也不会让你永远做事;让你闭关、诵经、打坐,也不会永远让你闭关、诵经、打坐。不管以哪种形式修炼,都是阶段性的。如果出家人整天忙忙碌碌的都在做事,那我们出家干什么呢?我不出家是忙忙碌碌地做事,出了家还是忙忙碌碌地做事,我干嘛要出家呢?但是,如果你出家就是为了穿上这身衣服躲在山洞里、房间里与世隔绝,闭关修炼,那你也没有必要出家。你穿着在家人的衣服,一样可以住茅棚、住山洞修炼。一个修行人就应该以多种形式修炼,让自己成为多面手,能以不同的面孔出现在不同的众生面前。所谓的修行,就是能适应各种环境、各种场合、各种不同的众生。
今天下午我听到一位居士说:“我妈很固执。”当时我突然悟到一个道理,不是“我妈”固执,而是“我”固执。如果“我”不固执,“我妈”跟谁固执呢?你说万行上师好发火,如果你做得对,做得好,万行上师跟谁发火呢?大家彼此之间就像黑板和粉笔字的关系,是互相衬托,互相起作用。如果没有黑色的背景,怎么能衬托出白色的粉笔字呢?我们说谁谁固执,其实还是我们自己固执,我们自己不够圆融,才导致对方卡壳。对方卡壳了,也卡住了我们。所以两个固执的人在一起做事,肯定没办法顺利进行。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修为高,圆融,不固执,就不会出现卡壳、僵持的情况。
所以我们以后千万别说:“我母亲很固执。”“我师父好发火。”“我老板太严厉。”你要问问你自己:我母亲为什么固执?我师父为什么发火?我老板为什么严厉?如果我做得对做得好,我很圆融有智慧,我母亲跟谁固执呢?如果我了解了母亲的心理,理解了母亲的心意,能“对症下药”让母亲开心,母亲还会固执吗?
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犯错误,是因为两个人的智慧都不够。如果一个人有智慧,错误肯定不会产生或者延续。就像古人说:你和一个傻子同时走在一条独木桥上,是你给傻子让路,还是傻子给你让路?两个人的关系僵持了,谁有智慧,谁有心量,谁的境界高,谁先妥协,谁先改变心态,变换手法,谁就先解脱了,彼此的关系就不会僵持下去了。只有笨的人、固执的人、我执重的人才会坚持自己的观点,不愿意改变。因为抛弃了自己观点,他的内心就没有立足点,没有依靠了。所以他不敢抛弃,不敢空掉,不敢变成无我,总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观点。
春节到了,大家又要忙上半个月。只有在做事的时候,我们才能认清自己,看清别人。平时大家在一起喝茶、聊天,不做事,彼此都看不清对方,认识不透对方。只有在做事的时候,才能看清彼此,认清彼此。我们很难有机会碰到事情,当机会来了,我们就要把握住机会,把自己的心态调到最佳。做事就是在修理自己的心,就是把自己的心拿出来给大家看。
我们通常说学佛是为了起用。其实就寺庙这点事,谁都能做好。只要你想做,没有做不好的。尤其是东华寺的常住,春节期间来了很多信徒,大家要用最好的笑容和心态面对新来的客人。因为你的一举一动会给新来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大家要活在当下,把握好每一个当下,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当下。否则,你哪一个当下都把握不好。有的人认为:我这个当下没有把握不好,下一个当下有可能把握好;我今天没有把握好,明天有可能把握好。从理论上讲似乎有道理。但事实上你这个当下没有把握好,下一个当下也很难把握好;你今天把握不好,明天也把握不好。因为这一个当下也代表了下一个当下,今天也代表了明天。这个当下你内心有把握不好的力量存在,下一个当下你一样会把这个不好的力量延续到下一个当下;今天你内心有把握不好的力量存在,明天你一样也会把今天这个不好的力量复制到明天。只有大根器、大气魄的人才会说一不二,当下就改变,明天就变成与今天截然不同的人。
凡是长相比较圆润的人,做事也圆融。长得有棱有角、五官很有立体感的人,做事棱角也特别多,很容易卡壳。内在圆融,外表就圆润,内外会互相渗透、互相影响。如果你每天都渴望自己圆融,内心始终保持这个心念,久而久之,你就真的会变得圆融、柔和,相貌也会变得圆润。
有些人学了佛之后怕做事。其实你打坐、诵经、念佛、拜佛也是在做事。如果你厌恶做外面的事,内心的事——打坐、诵经、冥想等,你也不会愿意去做。无论是外在的事,还是内在的事,都是心在做。你的心不喜欢外在的事,也就不喜欢内在的事;喜欢内在的事,也就喜欢外在的事。我们大家能走在一起,能有共同的信仰,做外在这点事,难道还能难住我们吗?
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跟领导反映。你跟一个人说,他不听、不信、不做,你可以跟两个人、三个人说。你能不厌其烦地说,不厌其烦地反映,这本身也是修行。我经常说看一个人的修行怎么看?就看他的责任心。你对外面的事情负责,是因为你内在有一颗对自己负责的心。一旦这个力量由外转向内,在你修道的时候,你也会对自己负责。其实说把心收回来,这只是一个方便善巧的说法,实际上心根本不存在发出去、收回来之说,因为内外是一体的。你会做外在的事情,说明内在有一个“会”的力量。人、事、物不存在内外,它们是一体的。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,但显示的是同一个东西、同一种力量。因此,想看你的内心,就看你的外表;看到你的外表,也就看到了你的内心。所以修行到了最后,就是看我们的言行,看我们的举止。
春节期间,养正堂的门晚上要打开,要有人值班。来了这么多信徒,大家不可能那么早睡觉,总要有可以喝茶聊天的地方,愿意打坐的人晚上可以去养正堂打坐,愿意坐在一起探讨佛法的,要给他们提供地方和方便。常住的法师们也不要躲在自己的房间里,否则信徒们想向你们请教问题也找不到你们。春节期间不正是锻炼口才很好的机会吗?试着把肚子里的东西往外倒一倒,看看自己内在有多少东西。你不倒,总以为自己内在有很多东西。
居士问:师父,您好。您的书中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贪嗔痴,但我们又必须对自己坦诚。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这个度,请师父为我开示。谢谢!
上师:有贪嗔痴,你就承认,不要否认。贪心也是一种力量,嗔心也是一种斗志。但我们要把这股力量导引到正确的地方,让它以正能量的形式表现出来。其实能量只有一个,不存在正和邪,但表现的形式存在正和邪。你表现的形式对了,这个力量就变成正能量的显示;表现的形式错了,这个力量就变成负能量的显示。还是要多做事啊,只有多做事,多磨练,才能把握好这个度。
一个人的修为只有在他做事的时候才看得出来。比如我闭了这么多年的关,在闭关期间,每年都有一次辟谷,每次辟谷至少半个月不吃饭,有时一坐就坐两天,都不动。那你们说我有禅定功夫了吧?可是我一出来做事,碰到习气重的信徒、徒弟,不是一样打骂吗?为什么我的禅定功夫那么高,我的修为却这么差呢?一个人的修为单靠诵经打坐是炼不出来的。修为好是怎么炼出来的呢?你和人过招过多了,你的修为就出来了;你借事炼心炼多了,你的修为就提升了。只有做事才能让我们变得完善完美。因为你做的事越多,你适应的就越多,你的功德福报也就越多,你悟的道理才多,证的境界才高。你越把自己封闭起来,你的我执会越重,你的力量也会越小。
为什么你这里也不适应,哪里也不适应呢?就是因为你内在不会变化,你没有把自己变成多面孔、多面手。如果你的内心能千变万化,就不存在这里不适应,那里不适应的问题。为什么佛菩萨有千手千眼、千百亿化身呢?这个千百亿化身是多重的意思,不仅是你能变化成千百亿个面孔,不同的人来到你的面前,你能用不同的方式去迎接和面对,你不就有千百亿化身了吗?只有变,你才能适应,才能存活,才能发展;不变,你就不适应,不能发展,你也就“死”掉了。一个人之所以一辈子做事都做不起来,或者做起来又倒掉了、失败了,就是因为他没有变,不会变,或者变的力度不够。实际上变的目的是为了不变,你要想不变,就要先学会变。我们东华寺的家风就是“借事炼心”。修道就要发心。什么叫发心?发心就是奉献,发心的目的就是为了炼这颗心。
2014.1.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