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功者的三观都是这么建立的

       开示



真正的缘份是三观相合


东华禅寺方丈 ┃ 万行大和尚

    文殊堂开示



【东华禅】

以人为本,借事炼心

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


09.jpg


与你有缘的都是什么人

什么才是真正的缘


常听有些人在说:与这个人有缘,与那个人没有缘;这个人好相处,那个人不好相处;这个人好,那个人坏。


你们大多数人不是凭自己的喜好,就是听信别人搬弄的是非,对这个人那个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。


你与对方从来没有一起共事过、相处过,怎么知道有缘没缘?好相处不好相处?是好人还是坏人?


一个整天在说这个不好相处、那个难以沟通的人,自己恰恰是最不好相处、最难以沟通的人。


一个真正好相处、好沟通的人,还会觉得别人不好相处、难以沟通吗?


更可恶的是,在我们这个团体里面,大多数人都喜欢听信别人我执我见的流言蜚语。


张三说李四人坏,李四说王五人坏……自己没有与当事人相处过,不但相信了,还再添油加醋地搬弄给刘六黄七……


大多数人,从不拿镜子照自己,一天到晚在造谣生非,时刻都在造口业、造意业,功德福报就这么一点点消耗掉了。


两个层次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人在一起谈事,会好沟通吗?


两个生活习惯相反的人在一起相处,不会有矛盾吗?


两个性格不一样的人会投机吗?


好相处不好相处,好沟通不好沟通,这些都是性格、习气、习惯不同的问题。


谁没有脾气?谁没有习气?谁没有习惯?我也有!


要评价一个人,就看他怎么做事,而不是看他怎么对你对他,只有在事上才能见人品。


大度或小气、聪慧或愚昧、无私或自私、勤奋或懒惰、真心或假心、有境界没境界、有格局没格局……一切都在事上见。


我评价一个人不会一次两次就下定义,至少要观察他三次以上。


第一次可能没把握好;第二次会受环境、受别人的评价影响;第三次若还是表现出像前两次那样,就说明本性难移,骨子里就是这样的。


犯一个错误:第一次,也许是你没意识到;第二次,也许是意识到了,但没有经验,把握不住;第三次,前两次的教训还不能让你开窍吗?说明你就是这货色。


有句古话:“事不过三”,的就是这种一个错误连犯三次的人。


大家通常所说的有缘,只是出于个人主观的喜恶,只是彼此有相同的兴趣爱好、习惯习气。


例如,喜欢一起吃喝玩乐、喜欢一起搬弄是非、喜欢一起偷鸡摸狗、喜欢一起拉帮结派……你们这叫臭气相投,不是三观相合。


真正有缘的是三观相同。



那怎样才能检验出我们的三观是相合还是相悖的呢?


只有一起共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才能检验出来。


因为从着手做事的方式、出手处理事情的方法,就能看出彼此的志向、抱负、理念与价值观是否相同。 


三观相合就有缘,不同就不要勉强呆在一起,迟早会分裂。


因为层次不一样,一个高一个低,肯定无法相处、无法共振、无法共事,也无法共修。


例如,禅宗、律宗、净土宗,为什么要这么区别定位呢?


从心性上讲,回到心上就没有差别了。念佛也是心在念,打坐也是心在打,修律也是心在修。


但从根器上看,不同根器的人,层次的差别太大了。所以就必须制定出不同的修行方法。


佛教里面有句话:归元无二路,方便有多门。


当大家都修回到源头了,就只有一条道,但在途中就会有很多不同的小路。


所以,你修律、修净土的就别来了,东华禅寺是修禅的,来了也修不到一起。


评价一个人的好坏、一个环境的好坏,一定要结合当时当下的背景、时间、地点、事件,不能脱离现实。


一个有智慧的人,不会道听途说,不会听信谣言是非,就主观地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环境下定义、贴标签。


他会综合各种客观原因,再结合自己亲见亲闻亲受的事实给出客观评价。


禅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永远不落在两边,没有是与非、对与错,都是因地因时因人而取舍,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你的见地。



我们常说“吃亏是福”,很多人都认可这句话,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人呢?


你相信吃亏是福,但是总让你吃亏,吃到超出了你的承受力,就要反抗了。


一个人,有前进的能力和勇气固然可贵,但更可贵的还是要有后退的胆量与境界。


能前进,不足以证明你有境界;能后退,才能体现出你的能力、胆量、境界与格局。


一个有胆量有境界后退的人,一定俱备有前进的能力与勇气。也一定是前进过,再后退时,才是所谓的急流勇退。


为什么多数人都有前进的能力和勇气,没有后退的胆量与境界呢?


还是在于观念。有时候前进未必是前进,后退也是在前进。


一个有智慧的人,永远不会卡在一个转弯处。


一个人的失败,是在观念上;成功也是在观念上。


但是,有多少人能够超越自己固执的观念,改变自己的观念,重新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呢?


又有多少人可以不受观念的束缚,与时俱进、随方毗尼?


只有不被固有的旧观念捆绑,才能够重建新观念,才能成为引领者。


没有观念是无知,有错误的观念是愚蠢,只有正确的观念才是智慧。


人生开始只是无知并不愚蠢,愚蠢是在成长过程中被错误的观念慢慢养成的。


所以,当师父的,宁可教一张白纸的学生,也不愿意教一个学了很多东西的学生,因为他已有了自己固执的观念。


除非他认同你的价值观,与你的价值观一致,这样的学生才可栽培成才。 


1D0A0520_副本.jpg


你有自己的三观吗

怎样建立三观


人生观→价值观→世界观

世界观→价值观→人生观


人生观就是——为人处世的操守,包括诚实守信、忠孝仁义、无私奉献等崇高的品质。


价值观就是——我们的社会价值定位与取向。


各行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,要想功成名就,所作所为就要符合世界既定的价值观。


如果与之违悖,你的人生观是没有办法实现的。


例如,你是根据市场需求在决定要开发什么产品,是在满足市场,不是市场在满足你。


世界观是——从哲学的角度,是认知世界的形成和演变的规律;从社会的角度,就是对世界对人生持有的价值观。


世界有世界的价值观,国家有国家的价值观,东华禅寺有东华禅寺的价值观,北华寺有北华寺的价值观,你有你的价值观,他有他的价值观。


但不管是什么样的价值观,一定是符合大环境的。


你的或他的,东华寺的或北华寺的,中国的或美国的,都是根据世界整体价值观而制定自己的价值观,都是为了维护大环境、治理大环境、引领大环境为宗旨。


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价值观在主导,就会各搞各的。



这三观究竟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呢?


有人认为人生观应该在前,价值观在第二,世界观在最后;也有的认为世界观第一,价值观第二,最后是人生观。


第一种,人生观定位后,再定世界观、价值观。


第二种,是世界观、价值观在前面,然后再定人生观。


你们认为哪个是对的?


(答:觉得是第一个,一切都是人定的,价值观是人定的,世界观也是人定的。)


(答:第二个是对的,奠定了一定的基础,才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观。)


第一种,你们先定好了自己的人生观,然后来到东华禅寺,再定价值观和世界观。


第二种,你们来到东华禅寺前已有了世界观、价值观,通过不断地适应东华禅寺的价值观、世界观,然后再建立你的人生观。


自古以来,成功者都是先有了自己的人生观,普通人则是先有价值观与世界观。


因为价值观与世界观是从上到下的,普通人只能去适应、去学习、去接受、去认同,没有资格去建立。


就如同你们来到东华禅寺,只能遵从东华家风、认同东华禅寺的价值观,才能一起共住共修。


当有一天你能在东华禅寺当家作主了,就由你来制定新的价值观。


当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,人轻言微,就不要乱出风头。



如果你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,就先建立起人生观,再建立价值观、世界观。


如果是普通老百姓,就先建立世界观、价值观,最后再形成人生观。


有人说人生观应该在前面,有人说在后面。这都是由你的身份决定的。


例如,有些人想当官,不一定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或出人头地,而是为了需要一个有身份的话语权去传播自己利国利民的思想理念。


你没有身份地位、没有舞台平台,说话不管用,没有权威,讲真理会被当成是放屁。


现在美国的世界观就是美国价值观,因为他是世界老大,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,想让其他国家遵从什么世界观就定什么规矩。


各个国家只有附和的份,否则,他想打谁就打谁。所以,亚洲、非洲的穷国家就只能跟着美国的价值观走。


当年,刘邦一进咸阳城就约法三章,因为一进咸阳城他就是权威,就有资格约法三章了。在此之前,咸阳城是秦二世的天下,是秦二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。


社会就是这样,强者就是权威。


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一定要成功、一定要得到权力,就是为了实现他的愿望和大业。


一个没有崇高理想与远大抱负的人得到了权力就会贪污、腐败、堕落。


1D0A0380_副本.jpg


在了解三观之后

应该怎么规划你的人生


当你了解了三观,明白了自己的角色、身份,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定位三观、制定三观,怎么去适应世界,怎么与世界同步,怎么与世界融为一体。


如果你所做的一切与当下的世界观、社会的价值观相违悖,就会被大环境淘汰。


就如同晚清后的中国,处于水深火热中,有很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做出一些救亡护国的贡献,但由于定位不准确而没有成功。


直至后来,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,汲取前人失败、不足的教训,把封建主义、资本主义、殖民主义等价值观推翻,重建一套顺应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。


我们要成就任何事业、事情都离不开天时、地利、人和。


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观、价值观、世界观,也都要因时、因地的变化而调整改变。


我制定的东华禅寺价值观,也是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而确定的。


所以,你们来到东华禅寺就只能是遵从。


除非你成了这里当家作主的角色,就可以再制定出一套新的价值观,让大家都遵从你的。


你现在没有能力制定三观引领别人,就要好好学习、适应别人的,同时调整自己的观念。


该你出场的时候,再去出风头。


我们现在都是小人物,要先老老实实学习整体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然后再确定自己的人生观,世界观、价值观。



请问在座的都建立起正确的三观了吗?


可以说,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有成型的三观,百分之八十的人是没有三观的。


因为没有独立的人格,没有独立的思想。


我们人生所受的教育:第一次是家庭教育,第二次是学校教育,第三次是社会教育。


家庭教育是为人处世的品质教育,例如仁义礼智信。


学校教育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,例如各种技术专业。


社会教育是综合素质的培养,包括了为人处世的操守、做人的社交方法、做事的职业方式,以及生活习惯。


如果你这三个阶段的人生接受到的是正面的教育,就能形成正面的三观,就会成长为有抱负、有志向、有境界、有格局的智慧者。


反之,就会成长为懒惰、无能、自私、狭隘、肤浅的愚蠢者。


你们认为外国人来我们的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人民大学留学几年书就了解中国社会、就能建立起中国价值观吗?


同样,你去哈佛、去牛津、去剑桥留过几年学,就能了解美国社会或英国国情了吗?


你天天封闭在学校里上课,没有进入他们的社会中历炼过,就说你赞同美国价值观,已在美国建立起三观,那不是自欺欺人吗?


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,学历教育的大学只是我们学习知识、培养技能的学校。


必须走进社会。如果你没有走进人群、走进社会,与时代俱进的人生经历,是不可能形成三观的。



我出关前(指第三次闭关)就制定了“五心”与“东华禅”。


我的开示一直是在按“降伏其心”、“善用其心”、“其心无住”、“心灯常明”、“心本自在”这“五心”的思想次第在讲,“降心用心心无住,心灯常明本自在”。


“五心“的思想理念也是我这么多年通过闭关修炼、建寺安僧、融入社会、与各领域不同的人打交道而建立起来的,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。


观念是不能固定的,要随时随地随着事情的变化而调整、改变。但是,人生志向与目标是相对固定不变的。


我们现在三十岁、四十岁、五十岁的人,有很多观念都已经形成了,不因时就势地调整、改变,就很难进步。


人无完人,我也在不停地学习、改变自己。


若你来到东华禅寺,只是看到我的优点,没有看到我的缺点,最后看到缺点了,就会全盘否定我,没有受益就离开了。


很多信徒来到我面前,说我很真实,不遮不掩的,缺点优点都暴露给大家看。


有些看到我骂徒弟,甚至吃饭还打嗝、剔牙,就受不了跑掉了。有些不管你“丑态百出”,就是铁打不走。


如果你只看到我的缺点,没有看到我的优点就否定我的一切,你也就不配学习我优点。


我们看任何一个人,既要看到他的优点,也要看到他的缺点。知已知彼,才能打交道,否则无法共处、共事。


很多信徒总问我为什么不讲佛经。


过去的祖师是不轻易讲经的,除非你达到六祖的等级才有资格讲他的《坛经》;达到了佛祖的等级,才有资格讲佛的诸经。


所以我不敢轻易讲佛经,只敢讲自己修证的“心路”。


因为讲我个人的心路历程,对错都是我个人的。我把我的心路开放到社会上,也能让大家检验我的思想理念。


所谓的思想理念,一定要超前、高瞻远瞩、能引领行业。如果是拾人牙慧的言论,就不叫思想理念。


如果我一辈子都在讲《六祖坛经》,怎么讲也不是我的思想,讲的都是六祖的思想。


当然,如果把六祖的思想起用了,按照他的方法自己实践成功了,就是属于我自己实修实证的思想了。

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,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、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。


15岁信佛、18岁出家、29岁证得生命本源,30岁复建东华禅寺、4年佛学专业、7年闭关、19年建寺安僧、1万多场开示演讲、千万言著述、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……


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:信教先爱国,学佛先做人,修道先发心;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;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;2000年至今,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,并多次荣获省市“模范和谐寺观教堂”称誉。


从童真入道、闭关证悟,到建寺安僧、讲经说法,历经三十余年,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——《东华禅》


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,万行大和尚将《东华禅》修行法门无私奉献,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《东华禅》融通人生四大关系:我与家庭的关系,我与社会的关系,我与国家的关系,我与自然的关系,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。


WeChat 圖片_20190330180110.png




0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