被我们歪解错修了几百年的念佛法门

       开示



掌握这三个诀窍念佛才有用


东华禅寺方丈 ┃ 万行大和尚

    养正堂开示



【东华禅】

以人为本,借事炼心

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


10.jpg


念佛的目的是什么

为什么现代人念佛难以成就


为什么要念佛?念佛是不是一种修行方法?如果是,与其他法门相比,是不是最好最快的法门?


在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之前,先谈一下古人修习“念佛”的方法,以及什么时候开始有念佛法门,什么时候开始盛行。 


读过《楞严经》的都知道,佛问及修证圆通的方法,二十五位菩萨、大阿罗汉中,就有一位菩萨是修习念佛法门而证圆通的。而在此之前,就已经有人修此法门而成就。


那时候修习的念佛法门,与现代的念佛法门有没有区别呢?


古人修习“念佛”法门,并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临命终时靠阿弥陀佛来接引,而是活着的时候就成就。


为什么现在的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临终时,没有人敢希望活着的时候就成就呢?


东晋时期,曾有半个世纪流行念佛法门。半个世纪后,在南北朝流行“止观”法门,也有很多人成就。


数个世纪后,唐朝非常盛行坐禅,200年中成就者非常之多。不仅出家的,在家的也有许多成就者。


三个世纪后,到了九世纪的宋朝,禅宗开始衰落。但大多数修行人还是在修禅,而成就者已寥寥无几。


正因为禅宗衰落了,其他法门才相继兴起。这时在西北、西南地区开始流行“喇嘛教”,而在东南、东北、中原这三个汉人集中的区域则很少有喇嘛教。


那么,汉人在这几百年中靠什么方法修行呢?禅宗、净土宗、天台宗都比较流行。


宋朝以后,修行人逐渐偏重于研究佛学。正如临济禅师所预言的:“这个时期(唐朝)过后,将流行乾慧,也就是头脑的智慧,以后不是落在空上,就是落在有上”。这句话确实未说错,尤其是出家人表现得更加极端。


落在“空”上的人喜欢清净,不愿意被人打扰。一旦有人打扰,就产生了抱怨,严重的还会产生嗔恨。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非常孤僻,不愿意与人接触。实际上是喜欢清净。


落在“有”上的人则喜欢热闹,整天闲不住,不是找人聊天就是找事打发时间。后一类人出家的比较少,在家的多些。


不管哪一类,他们的心态都不对。出家人要能动也能静,无论身处什么环境,都要能把握自己的心,不被境转。


正因为把握不了自己的心,六根才被六尘所转。有的人被转了还觉察不到;有的人觉察到了,马上通过念佛、持咒把心拉回来,可是不久又被外境所牵。


为什么现在念佛的人难以成就?既然这个时代流行这个法门,为什么成就的人这么少?    


曾有人预言:“末法时代流行念佛。”如此说来,晋代也曾流行念佛,是否晋代已是末法时代呢?实际上并不是。


某位大法师讲:“到了末法时代,只留一部《阿弥陀经》,学佛的人,人人诵《阿弥陀经》,个个念阿弥陀佛。”


换言之,如果现在只诵《阿弥陀经》,不诵别的经,不就是人为地把佛法推向了末法?


事实上,无论哪个时代,八万四千法门一个也不会少,有多少种类型的众生,就会有多少种法门流传下来。


11.jpg


被歪解错修了几百年的念佛法门

祖师让我们念佛的真正用意


实际上,我最推崇念佛法门。因为念佛法门最简单、最方便、最安全,也最适合各类根器的众生,可谓三根普被。


可是,现在的人念佛都不用心,而是用口。有的人给自己规定每天念十万遍佛号,都是口念佛号,心在考虑问题。


十万佛号念完了,问题也考虑好了,两不耽误!哈哈,念佛真好!

这是几百年来法师们犯的一个严重的错误,就像“光头不一定就是和尚”的道理一样,表象怎么能代表实质呢?


过去古人修“净土法门”是不念佛的,只念“阿弥陀佛”绝对不是净土法门。


“不夹杂”、“不间断”,并非永不间断地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而是前面的杂念已断,后面的杂念未起,中间的空灵明了状态即是“净念”,即是“不夹杂”。


如果这个“净念”相续了,即是“不间断”。正因为这种“净念相续”不出现,才杂念不断。


祖师们出于慈悲,才善巧方便地叫我们不停地念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……否则杂念会一个、两个、三个……不停地出现。


祖师们是见到众生的弊病所在,才开创了这种“净土法门”——念“阿弥陀佛”。


实际上无论哪个法门,包括天台止观等,都是为了把“净念相续”的境界修出来,或者说为了让“觉照”时刻出现。


觉照时刻存在,即是净念相续,也是庄子讲的“坐忘境界”,密宗讲的“中脉通了,处于大光明藏中”,都是这种境界。


如果大家不会修净土法门,修其他法门也不容易。因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要降伏其心。心若降伏了,什么法门都会用。


现在大家都认为密宗是最高法门。密宗出现得最晚,最后出现的往往都被认为是最好的。实际上密宗和道教的修法非常相似,都是从修有为法入手。


但是很少有人通过修密、修道,最后转到无为法上来。因为他依赖惯了“有为法”这个拐杖,很难放弃这个拐杖去修“无为法”。


就像有的人念佛念了十年、二十年,一旦不让他念,他会感到很空虚,必须有个抓得着的东西,才会觉得有着落、有安全感。


念佛的人是抓住一句“阿弥陀佛”;密宗是摇着铃铛持咒语,或者结手印;禅宗是时刻看着念头。


如果不做这些,就会妄念一大片。这一大片妄念就把原来产生的一点点清醒觉知的境界冲散了。


为什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呢?因为大家所修的一点点清净的境界是在清净的环境中修出来的,一旦环境改变,这点清净的功夫很快就会消失。


所以在静中修出来的定力是经不起考验的。也就是说在闭关、住山洞中修出来的定力是不稳固的。


为什么祖师们住山洞一段时间后要赶快出来呢?就是为了借助洞中修出来的一点清净,到红尘中继续磨练。


这就是:烦恼修在烦恼中,定力修在红尘中,智慧显在烦恼中。个别人事越多,越不着急,做起事来越平稳。但大多数人是:事越多,心越乱,做起来茫然不知所措。


现在的人修净土法门都修错了,古人是怎么修净土法门的呢?


古人修净土法门,当想到“阿弥陀佛”时,六根都变成了阿弥陀佛的形象,已不是自己在念阿弥陀佛,而是阿弥陀佛在念阿弥陀佛。这样持续下去,阿弥陀佛也不需要念阿弥陀佛了。


所以佛告诉弟子们要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也就是遇到大海坐轮船,遇到高山往上爬,遇到平地就开车。


古人参访明师,是好好地跟明师学习,现在的人是越参访越糊涂。


如果一直跟着一个师父修,还清醒一点;如果跟着两个、三个师父修,越修越糊涂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没有智慧,不通达法理。


无论你驾驭哪种工具(法门),都必须回归到“净念相续”,否则绝无可能成就。


通过人为的方式有时能达到这种境界,但不会持久。例如屏住呼吸(不呼不吸),用心看自己的起心动念,内心清清净净,此时非常接近“净念相续”的境界。


这就是六祖惠能告诉惠明的“不思善,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。”


这时候什么都不考虑,不回忆过去,不思量未来,当下的状态就是本来面目。这个状态能持续下去,就能成就。


处于这种境界中,别人骂你,你知道,但不会破坏你内在的境界。别人叫你吃肉、喝酒,也不会破坏你内在的境界。


处于三摩地中时,根、尘之间断了联系,外界干扰不了内境,六根与六尘已互不起作用。


每一个呼吸,要清清楚楚;每一个脚步,要清清楚楚;每一个起心动念,要清清楚楚。能天天如此,即是处于三摩地中。


没有达到“我空”,怎么能达到“法空”?又怎么能达到“空也空”?


这三个“空”:“我空”是瞬间达到;法空是不紧不慢地达到,刚开始是故意提起,后来是自然提起;“空也空”不易达到,就算偶尔达到了,也难以持久。


(等把前面的广场推平以后,我就不再带你们打坐了,而是带你们走路,每天走两个小时。我就是在走路的时候捕捉到这种境界的。那时候光着膀子,穿一条短裤,每天要走几个小时。一天半夜,走着走着,突然空了,没有我了。接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我合为一体。从此,这种境界再也没有消失过。


12.jpg


为什么念佛一定要观想佛


我看你们有几个人都在打瞌睡了,为什么会打瞌睡呢?因为打坐打错了,没有见到佛菩萨,所以要打瞌睡。


为什么有的人越打坐越精神、越欢喜呢?因为他坐对了,见到了佛菩萨。


还有一种人坐在这里,一直没有上路。就像我们做事没有做对一样,很吃力。


修行与做世间事的道理一样。尤其是初学者,方法非常重要。会打坐的人不仅腿不会痛,而且越坐越舒服。


如果不会打坐,可以念佛,但一定要会念。如果念佛的方法不对,就无法与佛沟通。


念佛就如同打电话,如果号码不准确,没有掌握拨号的方法,就无法与对方接通。如果号码准确,拨打的方法也掌握了,一打就通。


怎么念佛呢?最好把你所念的佛的形象观想出来。例如大家都喜欢念“阿弥陀佛”,就把阿弥陀佛观想出来。


就像别人一提到你母亲,你脑子里马上会出现你母亲的形象一样。


念佛的人必须做到,一提到佛,脑子里马上呈现佛的形象,只有这样才能与佛感应。


如果突然问你:阿弥陀佛是什么样子?你想不起来是什么样子,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念佛的方法。要念佛、忆佛,才能见佛。


也有很多念佛功夫很高的人,念佛的时候,头脑里没有任何佛的形象,只有灵明的觉知。


但是,对于刚学佛的人来说,必须记住阿弥陀佛的形象。一提到阿弥陀佛,他的形象马上出现,不需要想。


在过去,念佛法门通常是观与念同时进行。即在念佛的同时,把佛的形象观想得非常清晰,刹那间你的心眼看得非常清楚。


拜佛的时候也要观想。在拜下去顶礼的时候,要观想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菩萨的双足,佛光照耀在我们身上,佛菩萨将甘露洒在我们身上。


只有活着的时候与佛沟通了,临终才能蒙佛接引。


观佛与念佛哪个更重要呢?“观”属于初步,“念”就很高了。只有头脑里有了佛的形象,才能更好地与佛沟通。


当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,连佛的形象也没有了。通常在念佛的同时,必须观佛。


《大乘观无量寿经》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,讲的就是观修的方法。


无论采用哪种修行方法,都要观、念同时下手。例如修禅,要观世间无常。那么念的又是什么呢?念的也是生老病死无常。


实际上观与念在某个阶段是同时的,在另一个阶段则需分开。因为观与念都是通过心在作意。


如果我们在观佛、念佛时杂念很多,破坏了画面和念头,就要重新观,重新念。


念佛念得慢,容易产生杂念;念得快,念念都在念佛,就不容易产生杂念。如果还有妄想,说明还有多余的力量,就要加上观。


就像做事一样,做简单的事,脑子还有空考虑别的;做复杂的事,就没有空再想其他了。


13.jpg


怎样念佛才能与佛相应


学“念佛”不像学其他法门那么复杂,只须深信不疑,念不间断,即能成就。学其他法门则需通达许多教理。


念佛就如同往装满苦水的杯子里不断地加糖水,直到将苦水转换成甜水。


也就是不断地冲淡我们的业障,使它没有力量现前。尤其是业障重的人,最好每天都念佛。


修行不怕笨,不怕慢,就怕你停下来。因为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,需要长期积累。


好多人活了几十年才开始学佛、念佛,头脑里收集了很多社会上的事物,再念佛,就很难储存进去。


怎么办呢?只要放松身心,提起佛号不放下,自然能把佛的声音、相貌录进去。


当念佛的种子深入八识心田后,就不需要再念了。因为这时候你的每一个念头都是佛,其他念头已经被同化了。


往往真发心念佛的人,感应特别多。有了感应,不要跟着感应跑,要一直念下去。如果你放弃念佛,跟着境界跑,境界就会消失。


如果我们念佛真能念到一心不乱,那真的是有求必应,想要什么就有什么。想要什么,动个念头就可以达成。一心不乱就能与佛沟通。


今天下午两位上海来的居士提到怎样念佛,怎样做才算修净土法门等问题,问得比较深,而且觉得自己进步不快。


刚才说到,学佛,起步阶段很重要。学世间法都需要人教,何况出世间法?必须有过来人传授。


有的居士在家里烧香、念佛不方便,在心里念佛也可以。城市里住房紧张,设佛堂不方便,那就在自己心里设一个永久的佛堂,燃一支永不熄灭的心香!


如果喜欢烧香,就观想脑海中有一支点燃的香,无论走路、干活、吃饭、睡觉……这支香永远都燃着,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。


我们常看到一些烧香的人一边拜佛一边求,嘴里不停地念叨。其实你心里想什么,佛都知道,不需要你说出来。


尤其是老居士,最好每天早晚各念半个小时的佛。早晨是一天的开始,又休息了一夜,脑子里杂念比较少,念半个小时的佛,这一天脑子里都会有佛。


晚上念佛,睡觉也会念佛。这样一天一夜都与佛在一起。其实不需要多念,只要专注,早晚各半个小时就够了。当然,如果你有时间,能多念更好。


有的人用口念佛,家人不支持。在心中念,谁能知道呢?只要念头不间断,佛菩萨一样知道,不需要你念出声来。


上了年纪的人最好每天多念佛,让头脑装满佛号,不把乱七八糟的杂事装进去。只有这样,临终时才能去佛国。


如果满脑子儿子、孙子、家庭琐事,那只有一个结果:还来娑婆世界轮回。临终一念决定了我们的去向。


你们会问:修了那么多年,临终错乱了,不就白修了?果真修得好,临终时怎么可能错乱呢?功夫修得好不好,临终时是最好的检验。


每月初一、十五最好吃素,吃素就等于放生。放生还需要钱,吃素很容易做到。


如果在父母生日的时候吃素,就等于为他们做功德,他们临终时就会往生到层次较高的地方。


过去很多学佛的人,条件不具足,遇不到师父,见不到佛经佛像。但他们心中天天想着佛菩萨,每天处于道中,也很容易与佛菩萨沟通


古时候念佛的人,心中都有一朵盛开的莲花,每天都生机盎然,永不凋落。

修行人第一要修智慧,第二要修福报,福慧能同时兼修则更好。真正的福报是大智慧,只有具备了智慧,才能成就世间、出世间的事。


14.jpg


为什么念佛要录入第八识才有用


我们之所以要用功,例如念佛、诵经、观想等,就是为了把这些好的信息录进第六识,再传到第七识,进一步储存到第八识。


在座的有人不懂什么是第八识,可以暂时把它理解为仓库。


刻骨铭心的事物都收藏在第八识里,毛病习气也是收藏在第八识里。


收藏在第八识里的东西,生生世世都会让我们受用。不深刻的事物则存在第六识里,往生后就没有用了。


平时说佛话,做佛事,就是为了把佛的信息、佛的形象装满阿赖耶识(第八识),把不好的东西从阿赖耶识中挤出去。


如果阿赖耶识中全是佛的信息、佛的形象,临终必生佛国。


那如何把佛的信息储存进阿赖耶识呢?只有通过不断地诵经、念佛、拜佛、诵咒……把过去输入的所有不好的信息都挤出去。


修得好不好,从晚上做梦也可以检验出来。如果所做的梦与佛无关,绝对不行。因为做梦是小昏沉、小死亡,临终是大昏沉、大死亡。


但是,现在学佛的人,一万个人难得有一个能把念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。


这就说明以大家目前学佛的方式,根本无法将学佛的种子种入八识心田。所谓的学佛也只是在培点福报而已,甚至连学佛的“因”都没有种进去。


你以为种入八识了,实际上是在第六识,甚至连第六识都没有进入。


因为只要进入第六识,就会慢慢渗透到第七识。一旦进入第七识,就可以慢慢进入第八识。


为什么很多人听了开示还是不懂得如何用功呢?那就说明连六识都没有录进去。


如果过去听过的经文、道理,现在回忆不起来,就说明当初没有录进去。


现在非常流行“念佛”,大家没少投入时间,佛号没少念,但是根本没有产生效果。


都是用嘴念,头脑没有介入,口里念佛,头脑还在思考问题。单凭口念,怎么能留下印象呢?


临终时,前五识逐渐死去,眼不能看,耳不能听,口不能讲,身不能动,只有意识还在微细地活动,能明白一点点道理。如果生前学佛在第六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此时还有点学佛的影子。


接着第六识也死了,这点学佛的印象也消失了。如果学佛的信息已深入到第七识,别人看你已经死了,但你的第七识还在活动。


再接下来第七识也死了。如果你学佛的渗透力不够,就到此为止了。由于平时学佛的力量不够,未渗透到第八识,这时就会随着平时的习气走。


例如平时的习气是好斗,就会投胎去做阿修罗;平时的习气是贪,就会投胎到饿鬼道。


如果遇到明师指导你学佛,你学佛的力量就会渗透到第八识(前七识全部会死去,只有第八识不生不灭),临终就会被佛的力量牵着走,这时才是佛来接引你。


实际上,这时根本不需要佛来接引你,你自己就可以到西方净土。


15.jpg


怎样念佛才能录入第八识


如何才能知道念佛的力量是否深入到第六、第七、第八识呢?


根据永明延寿禅师所说,真正深入八识中的人,平时做梦都与学佛有关,不会做杀、盗、淫、妄的梦。根据这一点,每个人都可以判断自己现在学佛的深度。


既然学佛要渗透到第八识,我们怎样学佛才能使力量渗透到第八识呢?


不要以为多念佛、多诵经就有用。就目前大家的现状,无法往生西方净土。


就是磕十万个头,念十万声佛号,诵十万遍经,烧再多的香,如果心没有参与,都没有用。只有心参与了才有用。


如何才是心参与了?当一心不乱地念佛,就是心参与了。当烧香的时候一心烧香,没有惦记别的事,就是心参与了。


如果一心烧香,就不会想:我的钱包放在大殿外了,家里的自来水管忘记关了没有?佛友还在门外等着我呢……


只有一心不乱地念佛、礼佛、诵经、打坐、观想……才能不断地把学佛的种子收入八识心田,临终时才能受用。


念佛时,不仅要把心专注在佛号上,当妄念生起时,还要能觉察到妄念。


如果口里念佛,心随着妄念跑了,根本无法将佛号收入第六识,更不可能进入第八识。


(现代科学证明,人不仅有第六意识,还可能有更深层的意识。总有一天会证明佛教所讲的第八识)


人的肉体死亡后,精神是不灭的。生前熏染的,死后都会浮现。如果一个人生前认真学佛,八识中收藏的全是佛的信息。


所谓“不执著”、“过后无痕”,有几个人能做到?只有开悟的人才能做到。


凡夫都会留下痕迹,临终时随着意识的死亡而播放。首先是六识播放,接着是七识播放,最后是八识播放。


基督教讲临终要接受上帝的审判,实际是自己审判自己。


为什么礼佛时要右手按在蒲团中间,左手一步到位,然后右手跟上,双手翻掌,头磕下去并停留几秒钟呢?


有的人礼佛的动作不标准。即便标准,也只是样子学得像,并不知道这些动作的意思。


翻掌的时候,一定要观想3~5秒钟:我们的双手托着佛足,佛光照在我们身上,甘露洒在我们身上。


一定要观想,否则礼佛的信息输入不进第八识。


大家平时念佛时,能否做到不间断、不夹杂?根本做不到。但足以做到一念纯真。


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到一念纯真。当有了这一念纯真,完全可以把它渗透到八识心田。


今生能学佛,护持三宝,就说明过去世“一念纯真”的种子已种入八识心田。


然而,因为这一粒种子的力量太微弱了,还是被业力牵着走。什么叫业力?业力就是习气。


实际上,学佛也是为了形成一种习气。临终时,哪方面的习气重,就被哪方面的业力牵着走。正因为古人懂这个道理,才让我们多念佛,多拜佛。


可是一旦成了形式上的念佛,就把内心无形的念佛丢了。你看他这样念,我看你也这样念,于是大家都这样念。


就像很多教人打坐,没有教调姿势、调呼吸、调意念,而是一代传一代地教死坐。


于是,你以为我会,我以为你会,其实都不会!等有人会了,又不说话了。后进禅堂的跟着先进禅堂的,每天都稀里糊涂地死坐。


好多居士到了寺庙,见师父坐禅,也学着坐。偶尔问一个师父该怎么坐,他会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想。可是,对一个刚学坐禅的人做得到吗?


真正的念佛,能念、能听的是一个,听和念是无法分开的。


当这个“能”一旦出现,就是不念自念。一旦自念,就会二六时中,尽虚空、遍法界都在念佛。你的心、眼都在念佛,都是佛的形象。


就好比一个人戴着墨镜看事物,万事万物都会变成墨色;戴着红色眼镜,万事万物都变成了红色。


当我们心中充满了佛,看万事万物都是佛;当我们心中充满了爱,看每一个人都很可爱;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是非,看每个人都是是非之人。


16.jpg


念佛忆佛才能见佛

口念耳闻心受才是功夫


为什么净土宗讲“念佛、忆佛,将来才能见佛”?就好比我们念自己的父母,嘴巴在念,心没念,是否是真念?反之,嘴不念,心念,这种念力有多大?


真正念佛是用心,而不是用嘴。现在的人念佛多是用嘴,而不是用心。


因为遇到的“善知识”都让他张嘴念,偶尔有一个告诉他用心念,他不习惯,还认为是错的,还是张着嘴念。


刚学佛时,心的力量没有发动,只能用嘴念。时间久了,有的人误以为就是用嘴念,不知道如何转为心念。


真正的念佛,必须念念觉知。念每一句佛号时,都要清清楚楚地觉知:此时此地我在念佛。如果念出声,只是耳听得很清楚。如果没念出声,整个身心都在念。


现在大家都在念佛,可是都是用口念,而不是用心念。看看“念”字的写法,“心”字上面一个“今”字,也就是说要用心念。


如果口念,心不介入,怎么可能把净念功夫储存进阿赖耶识呢?


之所以要“净念相续”(即净念不断),就是为了把净念储存进阿赖耶识。何谓净念?就是没有夹杂的念。


如果能保持净念相续,当下即是,根本不需等到临终。正因为大家达不到净念相续,所以中间才会产生妄想。


如果“心”发动了,就不用嘴念了。当心还没有发动时,最好要发出声音念:通过舌根发出声音→耳根将声音录进→储存进阿赖耶识。


如果嘴不出声,耳根会被外境的杂音所干扰。就像录音机录音时,如果环境太乱,就会录进杂音一样。如果没有杂音,就是一种单纯的念。


你念佛是否是“口念,耳闻,心受”?如果这三者未结合,我可以告诉你,你念佛是没有用的。


必须“口念,耳闻,心受”,佛号才会储存进阿赖耶识,把过去不好的信息冲淡。


我们的阿赖耶识就像一个装满各种味道的水杯,如果我们不断地往里面兑糖水,最后杯子里的水就变成了甜的,其他味道都被冲淡了。


如果念佛不是三者结合,就如同杯子里的甜水没有放够,是无法将其他味道冲淡的。


如果你现在没有杂念,我说话的声音,你会原原本本地录进去。


就像一台声控录音机,我一开口讲话,它马上就录进去;我不讲了,它马上就停止录音。但是大家做不到这一点。


我讲话的时候,你的妄念少一些,是因为我的声音干扰了你的妄念;我不讲的时候,你的妄念又多起来了。


无论你采用哪种方式学佛,贵在感受。如果只是相信,缺乏感受,根本不行。


但是比感受更重要的是理解。为什么学佛的人经常问彼此学佛有没有感应,而不问是否理解呢?


因为他们认为感受更重要,理解是其次。所以很多人功夫不上路,就是因为理上不明。


现在学佛的人拜好多师父,学好多方法,都是为了学法,而不是学理。


比如买来一部车,没看说明,坐上去就开,一开就掉到沟里去了。


所以学佛必须先通达佛理,不要以为学理会耽误学佛。就像砍柴之前,你先用十分钟时间磨刀,看起来比别人晚去了十分钟,但是由于工具锋利,并不比先去的人砍得慢。学理不会耽误修法。


如果念念能觉知,胜过念十万亿佛土的佛号。换句话说,念十万亿佛号,如果不能念念觉知,看不到自己的起心动念,又有什么用呢?


看住自己的心,胜过念十方三世诸佛佛号。看不住自己的心,念佛仅是种点善因而已。


现在人都是信佛,不是学佛。学佛才能成佛,信佛永远成不了佛。就像相信自己能发财,但不去做,怎么能发财呢?


悉达多当时就是学佛,才成了佛。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悉达多,学他的悲心、愿力。


但是我们现在只能勉强挂靠“信佛公司”,还挂靠不上“学佛公司”。


现在学佛人的误区是: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。为什么不相信这是自己的最后一劫、最后一世呢?


为什么不把希望寄托在今生,而是寄托在来世呢?刚开始学佛,听善知识的开示很重要。


“十地顿超无难事,不历僧祇获法身”,即使要“三大阿僧祇劫”,一念也可以顿超。禅宗里有句话:一念超百劫。


信,要真信。修,要实修。


什么叫真信?对佛教讲的生死轮回、三世因果要深信不疑;对五戒十善更要遵守。


什么叫实修?把修行落实到生活中,从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。


都说修行消业障,业障就是我们的习气。如果学佛几年了,习气一点也没有减少,智慧也没有开,说明没有学好。


当一个人学佛学到很虔诚的时候就能忘我。


只有忘我,才能与道相应,才能感受到天地与我同体,才能感受到什么是“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”。


相信是一个层次,理解是一个层次,感受又是一个层次。现在属于哪个层次,只有自己知道。
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,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、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。


15岁信佛、18岁出家、29岁证得生命本源,30岁复建东华禅寺、4年佛学专业、7年闭关、19年建寺安僧、1万多场开示演讲、千万言著述、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……


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:信教先爱国,学佛先做人,修道先发心;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;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;2000年至今,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,并多次荣获省市“模范和谐寺观教堂”称誉。


从童真入道、闭关证悟,到建寺安僧、讲经说法,历经三十余年,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——《东华禅》


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,万行大和尚将《东华禅》修行法门无私奉献,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《东华禅》融通人生四大关系:我与家庭的关系,我与社会的关系,我与国家的关系,我与自然的关系,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。


4.jpg

0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