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心正在缔造万物——如何识心用心

       开示



如何识心用心


东华禅寺方丈 ┃ 万行大和尚

    养正堂开示



【东华禅】

以人为本,借事炼心

觉悟人生,奉献人生


_96A4254.jpg


分别的心——怎么平等


前天讲,宇宙万物是由心生出来的,是因为心动才产生了“万有”。


如果我们的心不动,山河、大地、山林、树木等万有是否存在?答案是肯定的。


那与佛教讲的“心动,一切境(万物)生;心灭,一切境(万物)灭”岂不是相违背?


老子讲:“无名天地之始;有名万物之母”,宇宙之所以存在万物的现象,是因为我们心动的缘故。


如果心未动,就自心而言,它存在等于不存在。它在,关你何事?在,是由你的心决定的。


你赋予了它们一些名词名相,例如这是山,那是水;这是大地,那是树木……如果你的心不动,它们在,对你的心而言,犹如不存在。


六祖初到法性寺(今光孝寺)时,见两僧人在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。六祖说:“不是风动,不是幡动,是仁者心动”。


有人不理解:“如果心未动,风和幡动不动?”风动、幡动,与大家有什么关系呢?对心而言,幡动就是心动。


就像修行人经常谈论别人的是非,为什么古人不“谈‘非’是错”,“谈‘是’是对”呢?因为谈论“是”也不对,也是非。


修行人不要抓住别人的缺点不放,同事之间也不能互抓把柄不放。用人,不要因为他有缺点就不用,要给他发挥长处的机会。


如果总住在别人的缺点上,对一个学佛的人而言,就是在搜集别人的业障。总盯着别人的缺点,等于把别人的业障收集到自己身上。


因为你心中装的都是别人黑暗的一面,久而久之,你的内心就充满了黑暗。如果只看好的一面,久而久之,你的内心便是光明一片。


下午劳动时,还谈到罗汉分四个等级,菩萨分十个等级,佛有三身,人怎么可能没有差别呢?


如果不用平等心对待他人,你的心永远都不会平衡,做任何事情都会抱怨。人与人本来就有差别。


每个人的饭量不一样,有多有少;干活也不一样,力气有大有小;学佛修道也不一样,有的人领悟快,有的人领悟慢。


如果能做到不分别,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,不去改变它,那么你所到之处都是和谐的。


如果存在的都不对,造化早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。就像海里有山,山里又有湖,自然如此,有什么错呢?


如果不合适,这些早就不存在了。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繁衍不息,就说明早已适应了大自然的规律。


为什么在圣人的眼里,没有什么是需要改变的,一切都是美好的呢?


因为在圣人眼里,凡是存在的,都有其存在的价值。只是凡夫没有发现它的价值,不会利用它,所以就说它没有用。


收藏石头的人可能会认为木头没有用,搞雕刻的人又可能说土没有用。其实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物。


当一个人孤立地看待事物时,就会觉得什么都没有用。圣人看万事万物都有妙用。


_96A4209.jpg


造物的心——怎么灭亡


“心不自心,因物故心;物不自物,因心故物”,用现代哲学的思想解释这句话就是:心赋予宇宙万物以不同的名称,才有了万事万物。


所以,老子讲:“有名万物之母”。心给万物起了名称,就有了万事万物。那“心”又是怎么来的呢?是因为有了万事万物而来的。


《楞严经》中说:“即起为心。”当你看到万事万物时,就看到了自己的心。所以说“心不自心,因物故心”。


如果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比喻:你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,关起门来绝对不行。只有出去做事时,别人说不中听的话或者白你一眼等,才能检验出来。


只有这时候,你才能看清自己内心的反应。反应的就是自己的心,反应越强烈,看得越清楚。


因此,古人讲“烦恼即菩提”。只有借助烦恼,才能看清自己的心态。


动是心,不动也是心。六根对六尘产生分别,本身就是真心的显现,也是真心在起妙用。


当知道外界的事物存在时,是心的显现;当对某个事物产生分别时,是心在动。


我们都习惯于给所见所闻的事物附加一种属性,说这是“好的”,那是“坏的”。


站在世间法上看事物,是有好有坏。但站在出世间法上看,则无好无坏。


可是,佛法不离世间法,纵然你已经超越了内心,不分别好坏了。但在做世间事时,还是要随顺世间法去做。


也就是说,你一个人无法改变大因缘,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。尤其是学佛的人,不需刻意去改变外在的环境,只要改变自己、管好自己的心就行了。


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管好了,社会自然就好了。所谓净化社会,就是每个人先净化自己。


如果我们处于定中,没有动念、分别,会是一种什么境界?虽然大家没有感受过,但完全可以从理论上去领悟。


我们都会做梦,在梦中把一切都当成真的。该斗的就斗,该吵的就吵。


什么时候修到了梦中清醒不执著,告诉自己:这是梦,很快就会醒来。有了这种定力,白天遇到境界时,也会马上告诉自己: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。这就是当下醒悟。


之所以有梦,就是为了告诉你:白天也是在梦中,都是在做梦,正所谓“梦中说梦,梦更梦”。


当我们对万事万物不再分别时,世间的一切都是处在整体的空无里面。


就像你们坐在这儿,腰一挺,正念树立起来,几秒钟之内不呼吸,什么也不考虑,顿时会感到一切都消失了。洞、人,什么都不存在了。


你与万物融为一体,万物与你同体,一体又无体。因为,不再分别、执著;所以,在也不在。


因此,一个入定的人,他的思想意识,是可以逢山穿山,遇海过海的。


_96A4180.jpg


不安的心——怎么入定


我十三岁时看的第一部小说《封神演义》,书中描绘土行孙在土中穿行的情景,我深信不疑。


因为我自己也常在梦中逢山穿山,遇海过海。学佛以后才知道,人通过修炼真的能达到这种境界。


天台山过去有个班首,打坐时,神识可以到厨房去拿东西。每天夜里,他把厨房里的锅巴拿到禅堂里分给大家吃。


伙房的人发现总丢锅巴,就反映给大和尚。大和尚的禅定功夫也很高,就在自己的屋里打坐,神识出去观察。结果发现班首的神识从座上下来,到厨房去了。这时他开了个玩笑,把班首的肉体放到禅床下。


等班首回到禅堂,把锅巴放到每个人面前,回到自己的位子时,发现自己的肉身不见了,就到处去找。可是禅堂里又不能搞出动静来,急得够呛。


这时大和尚站在禅堂门口大吼一声:“你可知犯戒了!”班首的神识和他对话:“我没犯戒,我是为了大家。每天一到半夜,大家都饿得直不起腰来,无法用功,我才去拿锅巴给大家吃。”


大和尚说:“还是要迁单。”班首说:“好,不过有个请求,每天子时如果大家还在用功,要吃一顿晚餐。”和尚答应了他的请求,并告诉他:“你的肉身在禅床下。”班首刹那间就复活了,顶礼告假。


实际上这种功夫,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很多次。只是没有用心去观察它,更没有用心去捕捉它。


如果每天躺在床上捕捉它:我是怎么入睡的?怎么醒来的?怎么做梦的?


这三者与入定、住定、出定的过程,以及死亡的过程一模一样。


当你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是怎样慢慢地睡着,就如同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一样,然后又是怎么慢慢地醒来,就如同从四禅、三禅、二禅、初禅出来一样,你就会明白死亡和入定、出定的过程。


经历了四禅、三禅、二禅、初禅,怎么可能不知道是怎样睡着,怎样做梦,怎样醒来的呢?


睡觉的时候,首先是身体不动了,类似要入定之前,念头由粗变细——念头没有了——进入禅定。


醒来时,忽然动了一个念头——念头由细变粗,开始有杂念——身体开始活动。如果身体不动,还会继续入睡。


当睡着了,是不是自己的肉体没有了,山河大地一切都空了?孟子说:“万物皆备于我。”这句话的境界,只有在定中才能感受到。


如果感受到“空”了,这“空”也还是一种“有”。“无”才是彻底没有了。


入定、睡觉、死亡,三者一模一样。清晨当我们刚醒来时,内心灵灵明明,没有念头,这种状态与定中非常相似。


当初空有和尚问我:“想入定吗?”我回答说:“做梦都想!”空有和尚说:“那就先看你是怎么做梦的。”


睡觉时,先躺下,让身体放松,把思想意识收回来:先从外面收到屋子里,再从屋子里收到头脑中。身体里有一股力量,入睡时慢慢地变细;醒来时,由细变粗。还有一种心的力量完全可以离开身体。


尤其是当身体疲劳、头脑清醒时,要先让头脑安静下来,只有头脑安静后才可能入定。但是,一般头脑一安静下来,又容易昏沉。


(问:既然入定后什么都知道,为什么还要用引磬敲出定呢?)入定有许多层次。很深的定,叫都叫不出来。


功夫高的人,入定前会告诉自己要入定多长时间,到了时间就会自动出定。


例如明天早晨五点钟你要赶火车,睡觉前你暗示自己要几点起床,到了时间,你自然会醒来。


有的人忘了暗示自己,就需要有人用某种不会惊扰他的方式叫他出定。 


_96A4200.jpg


受报的心——怎么出离


今晚来打坐之前,接到一个电话。是我在家时认识的一位出家道友打来的,比我大五岁,现在住山洞,问我下一步该怎么修。


我问他现在是什么情况,他说睁眼、闭眼,眼前一片光明。就像唐朝道宣律师讲的:“泉中有明月,月中不是道。”(还未超越色阴)


道宣律师就经常处于光明海中,而且有天人给他送饭。这说明他有愿力,有道心。


虽然未证道,但只要具备了佛菩萨的悲心、愿力,就可以受人天供养,而且完全可以往生西方。


当时道宣律师的身心已达到了一潭清水的境界,明月也出现了,睁眼、闭眼,一片光明,绝不是一片黑暗(闭眼,一片漆黑,禅宗叫“漆黑桶底”)。


我对那位道友说:“不要住在光明里,冲出光明。”他问:“有时能冲出光明,又该怎么修呢?”我告诉他:“应该在动中修定。”


什么是动中修定呢?就是出去接触人、事、物、理。因为在静坐中,无法知道自己有没有贪、嗔、痴、烦恼。


出去做事,如果不能保持定中的状态,就说明过去修的都是假的,都不究竟。


你们看“仙”字是怎么写的?人在山中就是仙,到了人间就不是仙了。老虎在山中是兽王,到了人间,连狗都要欺负它。


为什么神仙离开山就不是神仙了?因为红尘的力量太大了!


所有功夫的根都是心态。所谓“大道不离身心”,单修身、单修心都不对。


佛教偏重修心态,道教注重修身体。你再注重身体,百年之内它都会消失。


不过,好多人最初都是为了健康长寿而修行,这也是正常的需要。也有好多人信佛学佛以后,由于心态的转变,身体健康了。


既然《楞严经》上讲心为万物之源,为什么祖师们还要练夜不倒单,拼命在身体上下功夫呢?


因为业报身是心的显现。如果心没有动,不会来受报。所以修身就是修心,修心也是修身。


大家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:如果身体很劳累,躺在床上,很快就睡着了;如果吃得好,身体又不累,就会胡思乱想,不容易入睡。


好多人开始降伏不了心,所以还是要从降伏两条腿入手。有的人身体不好,盘不了腿,只要把心静下来,一样可以入道。但由于身体有病,心很难静下来,更难以降伏。


每个人的心都是清净的,为什么身体有病时心情会不好,身体健康时心情就好呢?这就说明身体足以影响心态。

东华禅寺方丈万行大和尚,一位用生命在践行佛法、体证生命本源的智者。


15岁信佛、18岁出家、29岁证得生命本源,30岁复建东华禅寺、4年佛学专业、7年闭关、19年建寺安僧、1万多场开示演讲、千万言著述、13部著作出版多国语言……


2000年创立东华家风:信教先爱国,学佛先做人,修道先发心;2008年倡行每月1次升国旗;2016年创立中国首座佛教爱国馆;2000年至今,向社会捐款捐物数千万元,并多次荣获省市“模范和谐寺观教堂”称誉。


从童真入道、闭关证悟,到建寺安僧、讲经说法,历经三十余年,总结出一条能让人类证悟本源的解脱之道——《东华禅》


本着普度众生的使命,万行大和尚将《东华禅》修行法门无私奉献,殷切期望天下众生通过学修《东华禅》融通人生四大关系:我与家庭的关系,我与社会的关系,我与国家的关系,我与自然的关系,从而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。


WeChat 圖片_20190330180110.png

3
扫码关注公众号
一键添加到桌面